《社會》新病毒必再來 別用新冠流感化甩鍋

【時報-台北電】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防疫措施也逐步鬆綁。不過中研院院士吳仲義表示,政府說新冠「流感化」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流感有季節性,但新冠卻是持續演化。他示警,未來7、8年內恐再現全新的冠狀病毒疫情威脅,當疫苗無效、人口流動難以用封城阻絕時,應朝藥物研發著手。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昨日邀請中研院院士、芝加哥大學生態和演化系教授吳仲義發表演說。他指出,20年來全球歷經SARS、MERS以及COVID-19,算下來,平均每7至8年就會有一次冠狀病毒疫情,病毒一定會再來。

以Delta為例,2020年大陸武漢發生疫情,同時間早在非洲、美國已發現Delta的完整序列,但Delta仍「潛伏」了一年半後,才在2021年春假之際衝上高峰。而Omicron到現在都還在演變,即使流行的波峰愈來愈低,但各界都沒有把握Omicron是最後一個。

吳仲義認為,政府只想趕快宣布疫情結束以安撫人心,卻沒有學會教訓,過去3年的防疫措施包括隔離是較粗糙的做法;其次是疫苗,最初期待這支疫苗像天花疫苗一樣一勞永逸,但如今看來即使每年接種2、3劑,感染人數也只下降5成,政府應回頭督促藥廠研究疫苗到底有沒有效,而不是「好像是一件不能討論的事情」。

最後是「與病毒共存」,當群體免疫高的時候,就可以這麼做,但講白了,這不叫防疫措施,而是逆來順受。吳仲義認為,流感有季節性,新冠肺炎卻是一年都有且持續演化,說新冠肺炎流感化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廣告

吳仲義說,重視輕症感染者早期治療,清除病毒,是未來可考慮策略,初期輕症感染者病毒集中上呼吸道,大規模居家使用噴鼻劑等,抑制症狀,阻絕病毒飛沫傳播。面對7、8年後可能出現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的冠狀病毒,標靶不應設定於病毒,而是防止宿主細胞參與病毒複製。

最後他仍感嘆,台灣其實有條件做到最好的防疫,畢竟除了桃園機場之外,沒有其他疫情的入口,「所以台灣出現防疫破口,實在不應該。」(新聞來源:中國時報─鄭郁蓁/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