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春天/許榮哲說好故事掙C位、尤虹文完美演出「奇蹟工程」!

在4月17日,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舉辦的「開拓者—知識春天饗宴」中的《追求》環節,由華語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帶來「好故事的力量」,以及知名大提琴家尤虹文以「琴聲中的思索」為題,表演三首曲目。

許榮哲被譽為「台灣六年級世代最會說故事的人」,其代表作《小說課之王:折磨讀者的祕密》和《故事課》系列,在兩岸大賣50萬冊,掀起一股說故事狂潮。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一個『爛故事』的力量,為什麼爛?因為只有10分鐘可以講,所以我不想解釋!」許榮哲一開場便節奏明快,直接把講題中的「好」故事改為「爛」故事,一方面帶領大家尋找「故事」本質,另方面也從中自我對話。

故事之王許榮哲》「爛故事」也能說成「好故事」!

他這樣開始「爛故事」的故事。「我經常會為爛故事們弄一個排行榜。」他依序舉例出《玄天上帝踩龜蛇》《孟姜女哭倒長城》《華盛頓砍櫻桃樹》《牛頓被蘋果砸中》等中外知名的神話傳奇。

許榮哲指出,這些「爛」故事的共通點是邏輯不通,在他心中榮登爛故事排行榜第一名的,非《愚公移山》莫屬。

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帶來「好故事的力量」。張智傑攝
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帶來「好故事的力量」。張智傑攝

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帶來「好故事的力量」。張智傑攝

許榮哲說,當他國二時接觸這個故事,相當不屑。愚公90歲了,卻妄想以一己之力移動兩座大山,還帶全家上下一起移,一事無成。但結局竟是因為感動上天,找到救兵而順利移山,愚公因此被認為「不畏艱難」和「堅持不懈」的楷模。

他對此真的太不屑了,但他後來想法改變。原來,他曾經翻出一張自己過往和朋友闖蕩文壇的一張舊合照,「你怎麼C咖(無名小卒)站C位(最中央位置)?」當時,許榮哲的妻子開玩笑地對他說,讓他靈光乍現。

廣告

回到故事,他以提問引導的方式舉例說明,愚公妻子第一時間勸阻愚公,隱喻的是擁有知識技能、態度,也就是最有素養的敵人。

愚公的子孫,則是沒有想法和意見,跟著愚公一起移山;即使是具有智慧的智叟,也勸不了熱愛並堅持移山的愚公。

但,最終決定故事結局的山神,被愚公一家打動,並向上帝請求,呈現了說故事的力量。「山神根本就是神話版的賈伯斯!」他驚歎。

許榮哲逗趣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角色。
許榮哲逗趣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角色。

許榮哲逗趣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角色。

這故事讓許榮哲恍然大悟,原來所有故事中,最重要的是讀者,「如果我是讀者,我會告訴你說,C咖站C位,說故事的人,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而現在,《愚公移山》變成我最喜歡的故事。」

「請你想像這輩子最爛的故事,如果能說成超好的故事,就是說故事的力量。不是很神奇嗎?」許榮哲的結尾扣連那張老照片,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幽默,讓現場聽眾的鼓掌叫好。

大提琴家尤虹文》完美詮釋「奇蹟工程」全球首演

在許榮哲之後,上場的大提琴家尤虹文,畢業於哈佛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是哈佛藝術獎得主,被《紐約時報》讚譽為「飛揚的大提琴家」,著有《因為身體記得》及《哈佛教我的18堂人生必修課》。

「哈佛校園曾是我最美麗的歸屬……,從今而後,我必須自己撥開枝椏,開闢我應走的偏僻小徑。」看似夢想成真、擁有一切的尤虹文,也曾內心孤寂憂鬱,後來,她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以藝術為職志,並讓人間多一點美好。

這次,尤虹文以「琴聲中的思索」為題,演出三首曲目。開場前,她為現場聽眾導聆,表示三首曲子都呈現「向內看」的共同特質。

「過去一年,疫情紛擾讓許多人內心不平靜,覺得外界混亂。」尤虹文引用知名加拿大詩人瑪格麗格艾特伍(Margaret Atwood)去年出版的詩集,她勉勵大家,「儘管外面的世界不斷混亂在萎縮,但是我們往內看,凝視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是如此平靜和廣闊。我希望能帶給現場各位平靜的呼吸。」

知名大提琴家尤虹文的琴音令人陶醉。張智傑攝
知名大提琴家尤虹文的琴音令人陶醉。張智傑攝

知名大提琴家尤虹文的琴音令人陶醉。張智傑攝

首先開場的是《巴哈第三號大提琴組曲前奏曲》,在藝術家江賢二的畫作為背景襯托下,尤虹文緩緩地撥拉琴弦,優雅、沉靜又和諧共鳴的琴聲,讓聽眾如癡如醉。

第二首是《鮑羅定:夜曲》(或《鮑羅丁的夜曲》),是尤虹文曾經在哈佛榮譽博士典禮上演奏的曲目,這次特地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之邀演奏此曲。

事實上,這首曲目背後有段特別的故事,被她稱為「奇蹟工程」。務求完美的尤虹文,曾在臉書上抒發心情筆記,分享其中的挑戰和煎熬過程。

「天啊,你們知道這個挑戰性多高嗎?」她寫道,原先的曲目有鋼琴版,但礙於場地限制,只能由她一人進行大提琴演奏。

於是,她靈機一動進行改編,將原曲中鋼琴聲部改編成大提琴四個聲部,更一一自己事先錄製、剪輯成四重奏的多媒體影像,在演奏現場上放映並搭配現場主奏。

既是主奏也是伴奏,她一人挑起五人室內樂團的任務。

為了完成前置作業,她輾轉詢問多位音樂界大腕朋友建議,包括美國紐約華納音樂製作人、奧勒岡的葛萊美獎製作得主朋友,甚至是和義大利、德國連線,最後是波士頓Berklee的朋友幫她製作。錄影則請到藝術家林厚成,在優人神鼓劇場完成。

「五支大提琴,希望大家會喜歡這個世界首演的版本。」尤虹文演奏前如是說,而今日現場聽眾也回報以熱情掌聲,她成功完成了「奇蹟工程」的全球首演。

壓軸的第三首曲目,是愛沙尼亞作曲家亞福帕特Arvo Pärt 的《鏡中之鏡》(Spiegel im Spiegel)。尤虹文藉由這首曲子,想帶領大家體會,如何透過生命聲音的長流中,如何最真實的面對自己,愛自己,接受自己,面對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演奏前,她特別介紹亞福帕特,是「很好笑的作曲家」,不但獨居在森林裡,當媒體想邀訪他時,他表示自己沒什麼好說的,要說的已經都在音樂裡。

尤虹文相當喜歡這首《鏡中之鏡》,認為很符合自己的心境,於是她自行錄製鋼琴伴奏,將演奏影片放在youtube和臉書。有天她收到一封神祕信件,對方自稱是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的好友、前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總監,現在則在舊金山開了一家禪修中心。

對方向尤虹文表示,偶然聽到這首曲子,認為相當能洗滌內心、適合禪修,尤虹文這次也首度嘗試加入口說獨白,希望能夠融入作品中,有煥然一新的感受。

尤虹文曾為演奏這首曲子紀錄自我告白。「每個人尋找「我」的過程,何其艱險與漫長,更不要說讓兩個對立的自我對話。年幼的我根本還分不清我屬於東方還是西方,我念經濟還是音樂,我說中文還是英文,」她強調。

「當我真的有勇氣來準備《鏡中鏡》,我意外的發現許多奧祕。」

她指出,舞台上的鋼琴,容易被認為是背景樂器,是伴奏樂器,但是當同一個人去彈奏兩個樂器,那個界限頓時消失了,聽眾會發現大提琴的音樂和鋼琴的音樂是同等的,是對話的,是不分軒輊的。

池孟諭攝
池孟諭攝

池孟諭攝

「我可以自己跟我自己排練,身為大提琴家的我,可以殘酷無情,或和諧,或狂野地要求身為鋼琴家的我,鋼琴家的我可以拚命反擊或是柔情呼喚大提琴家,以此類推,反覆,撕裂,加重,整合的過程,如同剝洋蔥,一邊掉淚,一邊深入核心,但是最後的味道何其美味。」

演出《鏡中鏡》前,尤虹文事先將鋼琴的音樂錄製成多媒體影像,讓時間的挪移和記憶的魔力成為演奏的一部分。「每一場演出,讓現在的我跟過去的自我可以不斷對話,創造出未來的自我。」她有感而發。

在影像和現場的交互對話中,尤虹文以這首曲子,作為琴聲中自我思索的完美句點。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