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這類貼文要小心!研究顯示:可能影響未來求職前景

許多工作者使用TikTok、Instagram和LinkedIn來描述他們的焦慮和憂鬱困境,以幫助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但根據最新研究,這些社交媒體貼文可能會產生反效果,最終損害他們的求職前景。

最近發表在《商業與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相對於那些沒有在LinkedIn上發布心理健康貼文的人,雇主反而對發表有關心理健康貼文的工作者的性格印象更加負面。

這項研究強調了在網上分享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帶來的潛在風險。專家建議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心理健康困境時,特別是在求職期間,應權衡利弊。

紐約的職業指導師和心理健康諮詢師Lynn Berger表示:「雇主長期以來一直在關注人們的社交媒體活動。我認為,當你發表某些內容時,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並意識到可能會產生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

為了了解雇主對這種貼文的反應,研究人員招募了409名具有招聘經驗的人,將他們分為四組。根據研究及其新聞稿的說明,研究人員向第一組展示了一條虛構的標準LinkedIn貼文;向第二組展示了一條包含有關焦慮和憂鬱狀態的虛構個人檔案;向第三組展示了沒有提及任何疾病的LinkedIn個人檔案,以及一條虛構的音檔面試;向第四組展示了一條包含心理疾病信息的個人檔案以及一條虛構的音檔求職面試。

Digital generated image of man sitting on cube inside multi layered head silhouette.
Digital generated image of man sitting on cube inside multi layered head silhouette. (Andriy Onufriyenko via Getty Images)

研究參與者認為,潛在患有心理疾病的員工比其他員工更「神經質」,更缺乏「盡責」,而性別則不影響這一觀點。然而,正如研究人員所指出的,儘管心理健康貼文會影響人們對性格的看法,但它並不會影響人們對員工未來表現的預期。

廣告

然而,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仍可能會在雇主見面或雇傭工作者之後,對工作者產生影響。

「想像一下,你被錄用了,在第一天,人們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為你的性格可能會有些神經質,或者不盡責。」這是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教授Lori Foster說的,她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這一點超越了我們的研究範圍,但我相信這可能會影響這個人在職場中的相處方式,以及他們在職場中可能獲得的機會。」

兩位研究人員都表示,他們認為消除心理健康污名化的重要性,並呼籲進行更多研究。但他們也認為,個人在網上發布內容時,應該做出明智的決策。

共同撰寫該研究的Meredith學院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助理教授Jenna McChesney表示:「這項研究只是供一個數據,僅供個人在決定是否披露時參考,因為這可能會影響你的專業形象。」她接著說:「我們都熱切希望消除心理健康的污名,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同時也要明白,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目標。」

FILE - In this Jan. 28, 2011 file photo, the exterior view of LinkedIn headquarters is shown in Mountain View, Calif.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website LinkedIn Corp. plans to sell shares to investors for $32 to $35 each in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one of the first for a major U.S. social networking site.(AP Photo/Paul Sakuma, file)
LinkedIn headquarters in Mountain View, Calif. (AP Photo/Paul Sakuma) (ASSOCIATED PRESS)

在發文方面,社交媒體和心理健康專家提供了一些建議。

社交媒體專家Luke Lintz建議社交媒體用戶在發文之前,要慎重考慮他們未來的職業前景,即使他們已經有了工作。他鼓勵他們考慮是否真的想要公開自己的內容。

他說:「現在一般人都在不斷地換工作,所以即使你已經被錄用了,你仍然要考慮未來工作機會的影響。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有這方面的顧慮,但因某些原因仍然希望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這些內容,只需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將帳戶設為私人,僅限於你的個人朋友圈。」

臨床心理學家、Coa公司的所有者Emily Anhalt博士區分了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可能發布內容的不同方式,並鼓勵用戶思考他們在網上如何被看待。她表示,有些人可能是為了分享他們的經歷和表達團結而發文。她說,有一些人發文可能只是為了發洩情緒。

她說:「我認為,說自己曾經在心理健康方面掙扎過,並且希望人們知道我們都有改進的空間,我有我需要的支持,我相信我能以最好的自己出現在工作中,這種發文不同於那些只是情緒爆發的人。」

(Photo: Getty Creative)
(Photo: Getty Creative) (Tim Robberts via Getty Images)

她提出了一種可能有助於用戶思考網路發文的替代框架。她建議,特別是在像LinkedIn這樣的專業論壇上,應考慮到「邊界脆弱性」的概念。

她解釋:「邊界脆弱性是一個概念,我們應該在工作場所向他人分享足夠的自己,以吸引人們與我們建立聯繫,引發適當的親近感,但不要分享太多讓人們感到我們需要他們充當心理治療師,或者需要他們來處理我們的情感混亂。」

健康和健身倡導者Ryan Niddel曾指導企業家,他表示,儘管在LinkedIn上發表有關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存在缺點,但他仍然認為工作者可以以積極的方式這樣做。重要的是求職者展示他們克服逆境的能力。

他說:「看到『我今天感到困難,原因就在這裡。』,然後看到有人克服困難,展現出他們的韌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其他積極的特質。對於一個人因為六周前曾說他們感到沮喪,不想起床,困難重重而認為他們不適合被雇用,我反而認為這值得稱讚。」

職業指導師和心理專家Berger表示同意,但她呼籲要謹慎。

她說:「所以,我認為分享有分享的好處,人們能夠看到你的坦承,這會吸引一些人。有些人可能會說:『哇,這真是大膽。』」她繼續說:「只是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本文譯自Yahoo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