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智慧維繫兩岸經濟連結

蔡總統第2任期準備主打經濟牌,就職演說幾乎2/3篇幅給了產業發展,承諾在全球經濟劇烈變動中,政府將全力維持穩定成長。不幸的是,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受到重創,中美博弈更為劇烈,川普政府有意和中國經濟脫鉤,未來4年兩岸關係很難樂觀。過去30年兩岸經濟關係愈來愈緊密,一旦被美國拖著走,失去和大陸合作的空間,很難想像後果如何。

1987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經貿活動之門同時打開,兩岸經濟關係迅速升溫。90年代開放對大陸間接投資,並開放將近半數產品從大陸進口,兩岸經貿依存度漸升。馬英九時代兩岸經貿關係進入最佳發展期,海基會與海協會建立制度性溝通管道,先後簽署23項協議及兩項共同聲明,其中包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但2014年太陽花運動讓兩岸經合願景戛然而止,兩岸形塑共同市場,做大蛋糕的設想,只端出ECFA「前菜」就中斷。過去4年民進黨政府的冷凍策略,讓兩岸經貿合作更裹足不前。

兩岸經貿合作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重大,台灣是淺碟型經濟體,地狹人稠資源有限,高度依賴外貿。兩岸經合30多年,大陸逐漸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與投資地,也是最大的順差來源地。台商在陸投資,帶動了對大陸中間財的出口,創造就業機會與外匯收入。截至2019年底,台灣有74.5%上市櫃企業赴大陸投資,累積匯回金額占原始投資比例從2012年的8.9%提高到2019年的19.5%。兩岸文化血緣相連、大陸市場龐大、台灣近水樓台等因素,決定了兩岸經濟聯繫的密切性。資本向來逐利,用腳投票,兩岸經貿合作帶來的好,資本心知肚明。

台商赴陸投資,從早期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到資通訊電子產業,再到服務業,歷經多次轉型,承接和轉移過程中,台灣產業不斷升級,是大陸龐大的市場與消費力,幫助了台灣企業實現自創品牌及產業升級。台灣6成左右對外投資投向了大陸,一直以來,大陸都是台商投資的首選目的地,大陸台商既是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富士康、統一、旺旺等企業,逐漸從中小企業發展成兩岸,甚至全世界的佼佼者。

廣告

兩岸經貿合作絕非僅是企業的事,個別民眾也從中獲利。2005年起大陸陸續實施數百項惠台舉措,對原產台灣的鳳梨等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ECFA下石斑魚的年產量從此前的4000噸成長至2萬噸,帶給農漁民更多實際收益。大陸遊客赴台觀光旅遊從2008年後爆發式增長,一度高居境外入境人數第1位,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都獲得諸多實惠。

從經驗可以印證,兩岸緊密的經貿關係,是牽引台灣走出動盪與危機的火車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下,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0.73%,2009年跌至負1.81%。2010年得以絕地反彈上升至10.72%,動能來自馬政府與大陸協商成功,全面開啟三通、開放陸客觀光並簽署ECFA,取得早收清單承諾,主力產品輸出大陸稅負減輕等一系列開放合作。

對台灣而言,兩岸經貿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對大陸而言,兩岸經貿是促成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引力。在美國全面打壓華為等大陸高科技企業的情境下,像台積電這樣的台灣企業,對大陸的重要將更突顯。

疫情後全球產業及價值鏈勢必重構,將更趨向扁平化和地區化,國際多邊經貿規則將隨之變革,一個新的經濟全球化或將來臨。疫情期間,東協與大陸合作不降反升,已躍居大陸第一大交易夥伴,RCEP、CPTPP及中日韓FTA等區域自貿磋商正加緊進行,台灣若不能加入,高關稅將對台灣企業造成沉重的壓力。

面對全球大變局,兩岸領導人都需要格外冷靜,台灣要優先發展經濟,大陸要實現脫貧完成民族復興夢,台灣脫離不了大陸影響力,那麼,就應改變只有美國的思維,對陸釋出善意,從兩岸經貿入手,讓已簽署的《兩岸服貿協定》生效,並創造條件展開貨貿談判,拼出完整的兩岸經合圖景,大陸也應該有新思維,台獨在台灣只是議題,至少未來4年看不到實現的可能,反獨不要妨礙經合。

兩岸520前後的「隔空」喊話顯示,雙方對兩岸現狀的維持似有默契,經濟是兩岸最有效的連結劑,關鍵時刻更需要領導人的判斷與決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