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2024年台灣TOPCon太陽能電池 產能突破2GW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3年起工研院積極協助國內太陽能電池業者,包括元晶(6443)、聯合再生(3576)、中美晶(5483)等進行TOPCon技術的升級,全面推升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地緣政治下保持產業優勢。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表示,預計2024年台灣TOPCon產能將超過2GW,未來若結合背接觸電極,也就是TBC(TBC, TOPCon Back Contact)結構設計,太陽電池效率可再提升2%以上,將更逼近矽晶理論極限29.4%,相關技術發展預估可引領市場超過10年的光景,對產業技術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全球太陽能產業正邁向下一代太陽電池技術轉型,最顯著的技術演進就是從P(正)型晶片改用N(負)型晶片技術。N型晶片做出的太陽電池效率明顯高於P型晶片,但早期N型晶片成本高,在太陽能發電追求降低發電成本的條件下一直沒有被產業大量採用;工研院綠能所在經濟部能源署支持下近五年持續投入低成本的N型晶片太陽電池製程研究,開發出N型晶片TOPCon技術所需要的材料和製程技術,並布局多項關鍵智權。

N型高效太陽電池技術主要有三種TOPCon、HJT和IBC,工研院表示TOPCon技術與原有P型技術相容性高,設備改建成本最低,相較於全新產線,升級僅需20%成本,在製程良率提升後即可快速成為市場主流。茂迪公司葉正賢總經理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說,N型太陽能模組高效率、低衰減的特性更適合使用在高溫多雨且人口稠密的台灣,其效能相當於節省將近10%以上太陽能電廠用地面積。

工研院綠能所於2019年開始推動TOPCon技術產業化,與茂迪合作建立試量產線,以既有P型PERC電池產線擴充升級,進行製程整合與模組驗證,獲得經濟部標檢局太陽能模組自願性產品驗認證首例,是相當成功的技術轉型合作案例。葉正賢總經理對此相當肯定,說到工研院與茂迪的合作為台灣的太陽能產業注入新的動能,也讓MIT(Made in Taiwan)太陽能產品有機會重返國際。

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表示,工研院將持續深耕與佈局下世代技術,鏈結國內相關設備,材料廠商推動產業技術的演進,為台灣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同時對全球綠色能源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