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公共工程減碳準備好了嗎?
迎接淨零時代,公共工程領域將率先被要求揭露碳排。根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規畫,今年12月底開始,政府電子採購網共同供應契約平台將增加碳排(碳足跡)欄位,由得標廠商自主提供碳排數據。意思是說,未來廠商若想爭取道路、橋樑等標案,不只要比價格,選用的鋼筋、水泥等原物料排碳也不能比競爭對手高,否則恐標不到政府工程。
不過,在推動新制要求揭露產品碳足跡之前,恐怕還有幾點配套措施需要釐清。首先,儘管環境部現已公開1,111項碳排放係數,但當中與營建產品有關的資料較少,而且部分公告時間已超過兩年至五年的有效時間,例如有超過30項「水泥製品」公告時間在2019年以前,包括預拌混凝土、水泥砂漿等,未必能反映產品實際碳排放情形。
在實務面,不同性質的公共工程的工項類別繁雜,有些產品缺少國內碳排係數資料,或可能因為不同供應商提供的原料製成有差異,使得產品碳排係數不盡相同,未來工程會建立碳排係數資料庫,勢必得囊括各項目與種類,有可靠的依循標準,讓使用者藉此了解單項產品的碳排係數,並建立碳排總量。
其次,儘管工程會早在2022年就發布「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檢核注意事項」,要求各機關訂定節能減碳檢核機制與目標,但目前只有經濟部、內政部、交通部、農業部等部會依循,仍有單位未訂定明確減碳目標,試問該如何檢視評估成效,甚至進一步進行檢討、調整減碳策略?
再者,外界憂慮的是,工程會計劃訂定減碳作業參考指引,並將彙整各機關提供的工程產品碳排放係數,建立碳排係數資料庫,不過,其中部分資料來自各機關委辦的計畫案、民間團體及供應商,是否已經經過環境部認證,可以直接作為未來徵收碳費的依據?若尚未經過認證,未來是否可能出現扞格,進而造成「一個政府、兩套標準」的狀況?值得進一步仔細審視。
最後,面對使用低碳建材後,公共工程成本也可能隨之提高,各機關必須思考一個重要課題:現行公共工程一再流標、延宕幾已成常態,如何避免推動減碳指引後,廠商投標公共工程意願因而降低,在採購發包上提供充足預算,以鼓勵廠商支出研發成本等費用,將是必要作法。
根據估算,我國碳排放量約有1成來自公共工程,且每年台灣政府採購金額高達2.2兆元,其中公共工程就占了逾8,000億元。
換言之,政府作為全台最大買家,對於碳排影響舉足輕重,因此,樂見工程會積極推動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政策,包括建置碳排資料庫、鼓勵廠商自主揭露產品碳排係數等,期許能有效引導公共工程邁向淨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