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基因編輯酵母菌 低碳生產化工原料創台灣先例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023年09月6日電)淨零浪潮下,化學工業勢必得轉型,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講座教授胡育誠率團隊,開發基因編輯技術改造酵母菌,以低污染方式生產高價值尼龍的重要原料「中碳鏈二元酸」,發展台灣第一個自有生產技術,除已申請多國專利,後續也將洽談技轉。

國科會今天舉辦學術成果記者會,胡育誠表示,製造半導體原材料中,化工相關製品佔材料比重達6成以上,可見化工業是台灣護國神山群之一,不過,傳統上化工業以石油為原料、高耗能高碳排的化學法生產為主,淨零時代下,低耗能又環保的微生物轉化法成為轉型之路。

隨有「基因神剪」之稱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問世,胡育誠指出,他藉此調控微生物的代謝路徑,使微生物生產自然界本不會生產的生質化學品,比如開發基因編輯藍綠菌CRISPR技術,讓藍綠菌可將吸收到的二氧化碳,轉換成琥珀酸等生質化學品。

同時,製造高價值尼龍的重要原料「中碳鏈二元酸」,以生物轉化法來說,目前全球領導廠商主要是中國,胡育誠表示,中國已投入30年,而他與團隊大概是3、4年前才開始進行計畫,開發基因編輯技術改造酵母菌,生產中碳鏈二元酸,發展台灣第一個自有生產技術。

胡育誠指出,運用此技術所生產的中碳鏈二元酸產量,已可與世界領導廠商並駕齊驅,團隊同時發展下游的純化以及鑑定程序,目前已經申請3項台灣、美國及中國專利,相關論文今年也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

胡育誠表示,現在已有廠商接洽合作,投資建立實驗室,團隊也會持續進行製程的縮短與優化,以利後續洽談技轉、導入商業化生產。

國科會工程處處長李志鵬則指出,樂見在國科會「產學大聯盟計畫」、「中堅躍昇研究計畫」及「特約研究計畫」支持下,胡育誠率領團隊開發各種基因編輯微生物生產生質化學品的技術,協助化學工業減少在製造化學品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與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