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兩大創新 終結瘟疫威脅

一旦開始閱讀傳染疾病相關文獻,很快就會讀到疫病從「爆發」(outbreak)、「流行」(epidemic)到「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相關主題。有些傳染病只在地方上爆發;有些則留在特定區域,瘧疾就是發生在許多赤道國家的區域性流行病;新冠肺炎如果沒有全球蔓延,也會被分類為區域性流行病。

傳染病發生率 未來只會愈來愈高!

發現新病原不是什麼新鮮事。WHO指出,過去50年來科學家已鑑定出超過1,500種新病原,大多發跡於動物,後來才傳給人類。古老的傳染病仍存在,就連大部分人都以為是古代才有的鼠疫,也仍未絕跡;2017年,鼠疫入侵馬達加斯加,造成2,400人感染,超過200人喪命。WHO每年都接獲至少40起霍亂爆發的通報。1976年和2018年間,伊波拉病毒共有24起地方爆發和一次地區性流行。如果把小型傳染病算進去,每年可能有200起以上的傳染病爆發。

當疫情爆發成為全球大流行,每一個國家都會受到影響,打從開始研究傳染病以來,我就一直很擔心這個問題。尤其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這類影響呼吸道的病毒,傳播速度很快,特別危險。

全球疫情發生率只會愈來愈高。一方面是因為都市化讓人類以愈來愈快的速度侵占自然棲地,與動物的接觸變多,病害也更有機會從動物跳到人身上。另一方面,國際旅行愈來愈頻繁,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年國際入境人次高達14億,而1950年時只有2,500萬。

1918年的大流感,造成5,000萬人喪命。過了一個世紀以後,我們才又遇到這場全球大災難,實屬僥倖。

廣告

冠狀病毒是造成普通感冒的三種病毒之一,我在2000年代早期涉獵相關知識時,人們對冠狀病毒的討論遠不及流感。但我了解得愈多,就愈感到人類根本還沒準備好面對嚴重的呼吸道病毒流行。早在2009年,一份WHO的報告描述對當時豬流感的應變:「人們完全沒準備好如何因應一場嚴重的全球流感大流行,或任何同樣會散播全球、持續不退的公衛緊急危機。」這份報告羅列出詳細準備步驟,然這些檢討幾乎沒有任何一項被落實。

伊波拉病毒很可怕,會讓病患七孔流血,但由於這個疾病發作很快,而且會導致病患癱瘓,所以不會感染上千萬人。但流感與冠狀病毒不一樣,一般人很難想像疾病傳播有多迅速,在新冠疫情前,大部分人都不曾遇過感染人數指數成長的例子。

2015年,我以「下一場疫病大流行?我們還沒準備好」為題,在TED發表演講。放在結尾的動畫描繪一場如1918年流感般的傳染病,如何造成3,000萬人死亡。五年後,新冠肺炎開始蔓延全球。

新冠疫情爆發後,我們才驚覺,我們並沒有健全的公衛系統可透過社區監控疾病進展,而就算民眾接受診斷篩檢,也要好幾天才能得知結果。在疫情大爆發時,必須讓每個人都容易接受篩檢,並快速得到結果;任何採樣後要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得到結果的篩檢,都於事無補。

我深信創新的力量。創新不只是採用新機器或研發新疫苗,也指不同的做事方式、新的政策或資助公眾利益的好方案,才能確保好的新產品與新服務可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發揮最大的效益。

醫療診斷領域已有各式的新興技術,可讓診斷程序更便宜也更簡單,因此也更容易在必要時擴大使用規模。

以檢測工具為例,我最感興趣的是英國LumiraDx推出的產品,他們正在研發可檢測多重疾病的機器,這些機器操作簡單,用途不限於實驗室,還可在藥局、學校和其他場所使用。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b0FfCo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