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輿論想以1億圓賣掉台灣 他寫這本書證實

(示意圖/Shutterstock)
(示意圖/Shutterstock)

台灣的高中教科書中有些版本,把割據、殖民台灣時代的日本稱為「母國」,不過這個「母國」,在殖民台灣當時,有輿論曾經想以「1億圓將台灣出售給外國或中國」,而此論點也由已故東京大學校長矢內原忠雄所寫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一書中得到證實。

根據凃照彥所撰寫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一書,引用1914年出版、後藤新平所著《日本殖民政策一斑》(演講),當時日本部分輿論已經開始對佔領台灣的經濟價值提出疑問,甚至產生以1億圓的代價賣掉該島的主張,凸顯出日本殖民統治處於進退兩難的窘境。

凃照彥所撰《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一書分析,甲午戰爭之後,經濟不景氣,日本部分輿論已開始對佔領台灣的經濟價值提出疑問,甚至產生以1億圓的代價賣掉該島的主張。

作者指出,也因此軍事鎮壓以失敗收場,展開了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民政統治時代。

另外,早在1929年即出版,由當時東京大學教授、日本投降戰敗後升任東京大學校長的矢內原忠雄所寫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一書中也提到,日本為了維持軍政,年需經費1千萬圓,其中7百萬圓出自本國補助。為了這7百萬圓補助款,而形成一種台灣之於日本是「奢侈」的輿論,甚至有識之士也附和外人論調,以為「可以1億圓將台灣出售給外國或中國」。

出生於1893年的矢內原忠雄,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中華民國後,他於1937年9月,以《國家理念》為題,撰文發表於《中央公論》雜誌,對於日本軍國主義嚴正撻伐,1938年被迫離開教職,稱為「矢內原筆禍事件」。

日本戰敗投降後,矢內原忠雄在1945年恢復東京大學教授職位,1951年出任東京大學校長。矢內原忠雄被譽為「日本人的良心」,堅決反對日本武力侵略中華民國;即使因此得罪當道、硬生生剝奪教職也不改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