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民團喊話 死刑存廢應由公民參與決策

【時報-台北電】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後即召開司改國是會議,然而,8年總結,民眾最不滿的還是司法,尤其賴清德今天就職後,首要面對就是憲法法庭將對死刑釋憲案作成的判決結果,台灣犯罪被害人人權服務協會呼籲,賴應對死刑存廢表態,且應透過廣泛公民參與和辯論來決策,而非僅憑15位大法官來決定死刑存廢。

協會副理事長許福生指出,在社會未有共識情形下,若驟然宣告死刑違憲,可能引發社會對立及衝突,且逾越權力分立界線,呼籲大法官須謹慎考慮民意和被害人家屬情感。

上個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司法改革是蔡英文任內8大政策中,滿意度最低、僅35.6%,不滿意度則高達54.6%位居首位。法界關注,未來賴清德如何延續司改,或是有新的司改政策,提升司法信任度。

基於對520新政府司改的期許,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日前也發表「建立提昇效能、人力永續的審判制度」聲明,提出包括建立「合理工時限量分案」、「善用兼任司法人員」、「簡化判決書內容」、「建立刑事假性財產案件收費制度」、「證據制度修改」、「以科技提昇審判效能」6項改革建言。

聲明建議應先從一、二審建立合理工時,建立分案原則,每年統計分析,對工時的合理性持續調整。另在善用兼任司法人員方面,修改司法調解制度,使兩造律師在庭外先行整理爭點,交換證據,加速審判,並建議簡化判決書撰寫。

同時,為徹底解決濫訴及舒緩案源,建議參考國際作法,採取「刑事假性財產案件有費制度」,遏止浮濫提告侵占、詐欺、背信及偽造文書罪。(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胡欣男/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