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宣布對中投資禁令 將重擊中國大陸新創企業

美國總統拜登宣佈禁止美國人投資某些中國大陸公司後,來自兩黨的國會議員立即承諾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採取行動。

總統的行政命令於周三宣佈,旨在經過公開審查程式後,阻止美國資本流向特定的中國大陸半導體、量子運算和人工智慧的公司。

拜登的團隊在周三的發佈會上強調,這些規定將嚴格針對軍事應用技術,同時儘量減少對經濟的廣泛影響。但中國大陸周四做出了激烈反應,指責華盛頓試圖阻止其發展。

拜登的團隊在周三強調,這些規定將嚴格針對軍事應用技術,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經濟影響的廣泛影響。然而,中國大陸在周四做出了激烈反應,指責華盛頓試圖阻止其發展。

據報導,中國大陸外交部進一步要求華盛頓「立即撤銷其錯誤決定」,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

President Joe Biden speaks about the economy at Arcosa Wind Towers Wednesday, Aug. 9, 2023, in Belen, N.M. (AP Photo/Ross D. Franklin)
President Biden during a stop in New Mexico on Aug. 9. (Ross D. Franklin/AP Photo) (ASSOCIATED PRESS)

美國國會議員明確表示,他們希望加倍努力,實施更嚴格的措施,這可能會進一步激化緊張局勢。其中一個想法是將更多涉及中國大陸經濟的領域納入審查範圍;另一個得到較有限支持的想法是限制對中國大陸現有的投資範圍,而不僅僅是對新的投資進行限制。

佛羅裡達州共和黨參議員Marco Rubio在一份聲明中指責白宮的提案「漏洞百出」,並提出了將更多技術和產業納入審查範圍的想法。

他說:「美國需要做得更好。」

2023年對外投資透明法

白宮的公告與兩黨數月來的努力不謀而合,並且已經在國會山取得了進展。

賓州民主黨參議員Bob Casey和德州共和黨參議員John Cornyn共同起草一份修正案,該修正案是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年度必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談判中的一部分

廣告

這項修正案名為《2023年對外投資透明法》(Outbound Investment Transparency Act of 2023),其條款與拜登的行政命令類似,要求向財政部通報新的投資專案,並賦予這些要求法律效力。

他們的法案將對其他行業進行審查,從高超音速技術到衛星通訊,再到鐳射掃描系統。

Sen. John Cornyn, R-Texas, right, talks with reporters as Sen. Robert Casey, Jr., D-Pa., rear, checks his phone following a series of votes on Capitol Hill, Tuesday, Dec. 22, 2009, in Washington. (AP Photo/Haraz N. Ghanbari)
Sen. John Cornyn (R-Tex.) talks with reporters as Sen. Robert Casey, Jr., (D-Penn.) checks his phone. (Haraz N. Ghanbari/AP Photo) (ASSOCIATED PRESS)

參議員們已經批准了這個想法,並通過了這一措施,作為上議院今年國防法案提案的一部分。下一步是在九月議員返回華盛頓後,與眾議院進行談判,以制定一份總體性法案的最終版本。

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Chuck Schumer在一份聲明中稱,拜登的行政命令是「戰略性的第一步」,並承諾將引導參議院進一步的措施通過國會,以「使其成為法律,並進一步完善這一關鍵的國家安全工具」。

更加爭議的提案:審視現有投資

一個更具爭議性的想法──且中國大陸肯定會對此做出更強烈的反應──可能會審視目前美國在中國大陸的投資。

拜登的努力僅限於新的資本流動,但像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德州共和黨眾議員Michael McCaul這樣的國會議員,表示現有的投資也應該受到審查。

周三的一份聲明中,他稱拜登的行政命令只是「半成品」,並補充說:「未能將現有的技術投資、生物技術和能源等領域納入,是令人擔憂的。」

最近美中之間的緊張局勢已經影響了兩國之間的風險投資,但根據Pitchbook的統計,僅在過去六年內,美國投資者就在中國大陸參與了近2,000億美元的交易。

在各個領域撤銷這些投資肯定會非常複雜,可能還會帶來破會。

風險投資家、Race Capital的普通合夥人Edith Yeung說:「即使拜登提出的審視新投資的想法較為有限,也會對像我這樣的投資者產生令人心寒的影響,使我們不再願意繼續投資於中國大陸的新創企業。」

(本文譯自Yahoo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