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部錢都押在那裡,快倒閉了!」 健身大廠力山遭供應商控積欠200萬元貨款 給了哪三個疫後企業教訓?

疫情受惠產業總有潮水退去的一天,健身大廠力山遭供應商易宗指控積欠兩百萬元貨款,雙方不排除走上司法程序,這不僅帶給企業主三大警訊,也可能是後疫情時代的產業縮影。

「我全部的錢都押在那裡,我已經快要倒閉了,我已經沒辦法了!」2月中,不少公司才迎接完開工,經營五金件的易宗老闆汪世凱,卻帶著妻小與數十名員工,來到台中健身大廠力山公司總部前聲淚俱下,引發外界關注。

汪世凱經營的易宗五金,資本額約7百萬元,是典型台灣中小型企業,在這波疫情下因為爆量的需求,開啟與力山合作的契機。他踢館控訴的力山,則從電動工具機起家,近年轉型到健身器材領域有成,業績同樣因疫情而三級跳。

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國相繼封城,家用健身器材的需求快速成長,讓力山在內的健身器材廠受惠這波疫情財,業績屢屢翻倍成長,股價也一路衝高。去年4月,力山股價一度飆破百元,現卻一路腰斬到40元出頭,如今再捲入供應商欠款風波。

對於是否真的有積欠貨款,儘管雙方各說各話,背後卻有令人省思的三堂管理課。

第一課〉疫情帶來的需求

美好泡沫,總有一天會破!

力山以電動工具機起家,2015年拿下美國獨角獸、被稱為「健身界Netflix」的派樂騰(Peloton)跑步機訂單後,業績水漲船高,搖身一變為與喬山、岱宇齊名的台灣健身器材三雄。而隨著派樂騰營運規模擴大,力山健身器材營收不僅連年成長,疫情爆發後家用健身器材需求噴發,也讓力山再攀營運高峰。

不過,去年下半年隨著歐美疫苗接種普及,疫情相對得以控制,各國的健身房重啟,家用運動器材的需求驟減,派樂騰曾在去年11月不諱言表示,健身器材需求減緩速度出乎預料。

而這樣的需求變化讓市場信心崩盤,也觸動股價下跌,派樂騰市值從2021年初逼近520億美元的顛峰墜落,如今更不到百億美元。「消風」速度之快,反映了疫情大好的產業,機會財泡沫確實有一天會破,投資人不應過度樂觀。

同樣以家用健身器材為主力的大廠岱宇坦言,疫情下家用健身器材需求起飛,但2021年下半年就看見需求趨緩,而展望今年家用健身器材需求,將回復疫情前的淡旺季表現,預期上半年為需求淡季,下半年將逐步進入旺季表現。

「繼第一波家用健身器材需求下滑後,接下來哪些疫情受惠產業會受到影響,值得觀察。」台大國際企業系主任連勇智認為,疫情爆發後一夕間重創百業,但也有如家用健身器材、視訊設備、電競等產業受惠於疫情,需求快速成長帶動業績,但隨著各國解封,這些受惠產業總有退潮的一天,需求減少的速度應不盡相同,企業如何在環境變化下,找出自身差異化、維持住訂單,將是一大挑戰。

第二課〉客戶集中度過高

成也大客戶,敗也大客戶!

力山營運的另一警訊,則是客戶集中度過高。雖然力山仍然有替Technogym、Precor、True及Freemotion等國際大廠代工,但派樂騰依舊是力山主力客戶,去年健身器材營收占比更達8成。

翻開財報,力山2015年營收約34.56億元,但拿到派樂騰的大單後,業績逐年成長,2017年營收已站上50億元大關,3年後的2020年疫情爆發,全年營收攀上113.7億元,2021年合併營收一舉衝上183.67億元,年增61.48%,創歷史新高。

為了滿足派樂騰持續擴張訂單,力山也啟動兩座新廠建置計畫,依照原本時間表,預計今年第3季完工投產,但不具名健身器材供應商指出,近年力山營收節節攀升,主要都來自派樂騰的訂單擴張,隨著客戶需求轉弱,銷售情況不如預期,以代工為主的力山影響不容小覷。

從力山2021年第3季財報中,存貨來到21.22億元,占資產總額19.6%,相較2020年同期存貨僅10.96億元、占比也只落在11.5%,這一年存貨逐季攀升,顯示力山並非全數讓庫存由供應商負擔,但營運表現與股價確實隨著大客戶業績衰退而滑落,卻是不爭的事實。

業績成也大客戶,敗也大客戶,客戶集中度的高低是判斷公司風險的指標之一。證交所目前主要針對將要掛牌的公司進行客戶集中度審核,至於像力山在內的已掛牌公司,由於近年才轉型切入大客戶派樂騰,主管機關會按照監理程序了解,但不會對外公開。

事實上,力山在去年法說會中,並未對外公開單一客戶市場集中度數字,本刊詢問大客戶派樂騰的營收占比,公司也不願透露,在ESG趨勢下,上市公司理應用更高標準要求自己,以示對供應商、投資人等利害關係人負責。連勇智說,「為避免客戶集中度過高連動業績,最好適度分散,才是更穩健的經營方式。」

舉例來說,同樣以家用健身器材為主的岱宇,雖然家用占其營收高達85%,但岱宇具有自有品牌,最大通路單一產品占比約兩成,近年也透過併購,擴大全球電商通路與產品銷售布局。繼併購德國第二大健身器材通路商Cardio fitness,以及美國Sole電商通路與品牌100%股權後,2021年底又斥資買下英國某電商通路八成股權,以擴大歐洲電商通路及產品銷售布局。

第三課〉實際下單才算數

供應商財務槓桿不宜過大!

「我也是有風險意識,去年8月就察覺有兩大變數,可能影響訂單。」汪世凱回顧自己與力山的「交手」經驗,他記得去年初,力山邀請供應商到公司開會,當時說著整年度計畫,白板上也寫滿每個月的訂單需求,甚至表示力山原供應商無法滿足需求,希望易宗能提早備料,以因應這波爆量需求。

他解釋,去年下半年歐美疫情趨緩,加上派樂騰跑步機在國外有事故發生,當時就有警覺訂單是否不如預期,但詢問力山的採購後,答覆依舊樂觀,甚至訂單看到了今年第一季,「我這才備料下去,沒想到會被力山突然抽單。」

汪世凱說,時隔一個月之後,力山也承諾會將新訂單補上,但希望易宗能提前出貨給協力廠商,於是,汪世凱不疑有他,按照表定時間出貨,這才發現,新訂單遲遲未補。如此一來沒辦法請款,數月累積下來,力山有兩百萬元的欠款未付,廠內還囤有8千萬元的存貨,由於生產的螺絲都是力山專用的規格,根本無法轉單,如今公司面臨倒閉危機,要求力山出面解決。

「我們清查後,沒有這兩百萬元的訂單!」面對汪世凱指控力山積欠貨款半年不還,力山副總兼發言人莊政勳則強調,雙方合作約兩年來,共計交易金額為6732萬元,均按交易條件準時交付,並無積欠貨款一事。

至於聽信力山願景而囤貨達8千萬元,莊政勳認為,2020年雙方交易金額為792萬元,2021年為5840萬元,易宗庫存備貨策略是否過於樂觀,力山不多做評論,且易宗所述的8千萬元囤貨,「力山事實上並沒有下單。」

連勇智認為,過去台灣中小企業多半專注技術與研發,憑藉B2B信任關係接單,卻忽略觀察市場變化與終端消費者現況,他建議,在大環境變化下,終端市場變化能成為中小企業判斷訂單依據,也是自保穩定營運的辦法。

確實,以中小企業供應商有限的資源來說,哪怕看好願景,仍不應過度樂觀,甚至在客戶還沒實際下單就重押資本額數倍的存貨,此時的財務槓桿與風險絕對是偏高。

後疫情時代,力山與易宗的欠款風波不會是最後一例,背後機會財泡沫、客戶集中度與供應商風險思惟這三堂課,所有管理者都要看清楚。


更多今周刊文章
4天蒸發上百萬年薪也不賣…她靠「5311理財法」30歲擁千萬元6年就翻倍:台股最愛買這些
生產沒幾天就被老公「簡訊分手」…她嘆養子有多困難?奶粉都買不起的窮日子,疫情逼死不少異國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