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受戰事拖累

新聞提要■俄烏戰爭即將邁入第二年,能源危機繼續拖累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工業從化學製造到汽車、電子甚至是啤酒釀造幾乎無一倖免。

精句選粹■“So there’s basically no way to product chemical products without natural gas,” Gunther told MarketWatch in an interview at his office on the industrial site.

位於柏林西南方193公里的洛伊納(Leuna)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就是德國化學重鎮,當年是德國化學大廠巴斯夫(BASF)生產氨的廠房所在地,如今當地已成為大型化學園區,集結超過100家公司共1.5萬名員工。該園區每年生產的液態天然氣及各類散裝化學品總重量高達1,200萬公噸。

但從去年2月俄烏開打以來,洛伊納化學園區日常全被打亂,因戰爭造成天然氣價格飆漲,而天然氣是化學製造的重要原料之一。

洛伊納化學園區基礎建設營運商InfraLeuna執行長甘瑟(Christof Gunther)表示,天然氣是生產氫氣的主要原料,而氫氣是化學製造的必要元素之一,因此「沒有天然氣就沒辦法生產任何化學品」。

甘瑟表示:「提到德國工業就想到汽車、電動車、發電、機械及各類製造業,都需要化學品才能生產。」

除天然氣外,洛伊納化學園區不可欠缺的另一項原料是蒸氣,偏偏蒸氣又是天然氣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甘瑟表示:「我們能進口電力卻不能進口蒸氣。」

廣告

俄羅斯切斷對歐洲天然氣供應情況下,天然氣價格去年8月衝上每千度342歐元(以當時匯率換算約342美元)史上新高,導致天然氣發電的電費較一年前增加9倍。

四家化學公司就有一家虧損

今年以來德國政府限制能源價格,再加上氣溫逐漸回暖,天然氣價格終於下滑,但洛伊納化學園區又面臨新的難題,因為全球經濟前景惡化導致德國製造商縮減開銷,連帶打擊化學原料需求。甘瑟表示化工廠投資額龐大,需要發揮最大產能才能回本,如今多數廠房被迫減產只能賠本經營。

德國化學業協會(VCI)去年底統計,德國平均每四家化學公司就有一家虧損,其中以中小企業損失最慘重。德國中小企業員工占全國就業人口比重高達60%,德國約1,900家化學公司屬於中小企業。

洛伊納化學園區內DOMO化學公司專門聚酰胺類塑膠,廠房全年無休。該公司執行長邦堤(Yves Bonte)表示:「聚酰胺生產相當耗費能源,比生產其他塑膠能源消耗量還大。」

他表示:「我們面臨歐洲共同危機,能源價格遠高過美國及其他地區。假設現況沒改善,歐洲將在全球失去競爭力。」

能源危機擴散至其他產業

德國化學業協會能源專家羅特摩(Jorg Rothermel)表示,去年以來能源危機已經從化學業逐漸向外擴散至啤酒釀造、水資源及其他產業。

位在柏林鐵路高架橋下的Brauerei Lemke Berlin是創業20多年的精釀啤酒廠。創辦人蘭克(Oli Lemke)如今事業已拓展到四家啤酒餐廳及網路商店,甚至將精釀啤酒賣到美國及日本。

蘭克表示:「啤酒生產過程需要高溫,而高溫主要能源來自天然氣。天然氣漲價影響生產流程,連帶增加生產成本。上游供應商也受天然氣漲價影響,原物料價格也上漲。」

蘭克的啤酒廠規模相對較小,面對能源危機的應變反應還算快。蘭克表示啤酒生產過程中需要注入大量二氧化碳,但能源危機造成工業用二氧化碳短缺,於是他決定以70%氫氣加30%二氧化碳混合使用。儘管如此,他還是被迫決定創業以來首度調漲啤酒售價。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邁斯科生醫 獲日商投資合作
美光早盤大漲逾9% 記憶體族群歡騰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