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泥」到最「綠」,台泥蛻變綠巨人之路

台泥日前宣布旗下 100MW E-dReg(Enhancement dynamic Regulation,增強型動態調頻備轉容量輔助服務)儲能系統已完工並全數併入電網,董事長張安平歷時 5 年佈局的新能源產業鏈成形。自 2017 年將「資源循環」、「綠色能源」及「低碳水泥」定為三大事業主軸後,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如何帶領台泥成功「轉骨」,從重汙染、高碳排的水泥業,轉型成為國內少數受惠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能源企業?

高碳排+高耗能成管制重點  國際動盪導致能源成本大增

水泥業開礦除了對生態及環境影響重大,生產過程耗費大量煤炭及電力。煤炭約佔生產成本 40%,電力則佔 10%以上。生產 1 公噸的水泥平均需消耗約 110到 140 公斤不等的煤炭並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讓水泥業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

2022 年 2 月俄烏戰爭爆發後,根據 Market Insider 數據顯示國際煤炭價格從每噸 185 美元漲至近 400 美元,一直到 9 月後才逐漸平穩,但對水泥業造成重大衝擊,近期國際情勢動盪,能源價格起伏劇烈。台泥 111 年的營業成本較前一年增加 30%,淨利更下滑 80%,可見能源價格對水泥業影響之深。

近年暖化議題抬頭,中國亦積極推動碳中和等相關能源政策,高碳排產業如鋼鐵、水泥成為嚴格管制的目標,台泥在中國也開始轉型,使開採過程達到部分零碳排並降低中國於集團營收佔比,再生能源產業成為台泥轉型的目標。

淨零碳排成現在進行式  能源轉型迫在眉睫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進口能源依存度居高不下,近年政府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但根據經濟部能源署公布的最新資料,台灣 2022 年進口能源依存度仍達到 97.3%,提升能源自主及多元化成當務之急,國際對於環境保護的倡議也帶動台灣能源轉型。以 RE100 為例,是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以 2030 年 60%、2040 年 90%至 2050 年 100%綠電為目標。

2017 年台泥前董座辜成允意外辭世,張安平臨危受命挑起重擔,於法說會上公布全新企業形象標誌,宣示台泥要從高污染的水泥製造公司,轉型成為處理大自然與人類關係的綠色產業公司,保護環境並讓集團多角化經營,自始開始轉型之路。

成立「台泥綠能」進入綠電領域   搶進中國環保處理市場

2018 年 1 月,台泥透過旗下「台泥國際」與中國環保龍頭「東方園林」合作,進軍中國工業廢棄物處理市場,並於 10 月新建中國杭州總部增設非水泥事業部門。 3 月成立子公司「台泥綠能」於彰濱工業區新建容量 14MWp 的風電設備,邁出轉型綠電公司的第一步。

中國是全球水泥生產第一大國,碳排放量佔中國 9%,為降低中國佔集團營收比例,台泥於 2018 年入股土耳其最大水泥公司 OYAK,並在 2019 年與 OYAK 合資的公司 JVC 併購葡萄牙水泥公司 Cimpor。此兩地水泥廠於 2022 年前 3 季已貢獻台泥獲利約 14 億元。秉持「低碳水泥」的理念,台泥透過替代燃料最多可減碳達 70%,隨著 CBAM 將於 2026 年正式上路,台泥可望成為歐洲最具競爭力的水泥公司。

廣告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是歐盟落實「降低 55%溫室氣體排放套案」 (Fit for 55 package)的相關措施之一,透過訂立進口產品製程的碳排放量,進口商需申報並採購對應的 CBAM 憑證才能進口產品;若超過排放限額,進口商需購買碳權並被加課碳關稅。台泥在水泥業的遠見及提早佈局逐步看見成果。

進軍國內外綠能產業  多角化佈局漸顯成效

2021 年台泥收購歐洲 Engie EPS 儲能公司成為最大股東,並更名為 NHΩA,成為當時台灣唯一具有建置長效及大型儲能系統的公司。

Engie EPS 原為法國上市的儲能公司,在電池儲能系統、電動車快充裝置、智慧電網及氫能擁有多項專利及產品。收購完成後,台泥成為儲能系統建置容量全球排名第 4 的公司,並與當時全世界第 4 大汽車公司 Stellantis 合作。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預估,全球電動車銷量將於今年底突破 1400 萬,2026 年可達 2700萬,市場潛力龐大。

台泥亦持續深耕台灣儲能市場。2021 年 10 月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小港興建鋰電池廠,於今年第 3 季正式投產,預計年產約 2.4 萬輛電動車所需之電池;12 月台泥參與電源供應商飛宏科技私募認購,買下飛宏近一成股權切入充電樁市場,擴大儲能設備的市場布局。從儲能設備、電池到充電樁,張安平的綠能供應鏈版圖已呈完備。

綠色轉型有成  透過科技應用循環資源  節能減碳回饋社會

2020 年 1 月,台泥於花蓮和平村設置「台泥 DAKA 開放生態循環工廠」,透過開放場地讓民眾近距離感受再生能源及循環經濟,並將台泥推動企業轉型及友善環境的理念與成果推廣給遊客。其中最讓鄰近居民有感的,是廚餘回收再利用及水泥窯協助處理垃圾的「友鄰」行為。

水泥窯具有「高溫、高滯留時間、高擾流」的特性,平均焚燒溫度達1,300 度以上,比起垃圾焚化爐 850 至 900度的溫度,分解廢棄物能力更好,有害物質殘留可能性更低。花蓮縣政府在 2021 年與台泥合作,由台泥斥資 40 億元建設台泥 DAKA 再生資源利用中心,為全台第一個利用水泥窯處理垃圾的園區,今年 7 月開始試運轉,估計每天可處理垃圾 200 噸。

此外,台泥透過園區內的廚餘回收處理設備,將餐廳廚餘透過益菌分解成土壤改良材免費提供給部落村民使用,不僅無臭乾淨且堆肥效果好,也讓資源回收利用的觀念潤物無聲深入民眾心中。

2025年水泥營收占比低於50%   綠能及資源循環成集團重心

過去 5 年水泥本業依然佔台泥營收比重約 75%,但併購跟多角化經營逐步完整,張安平的努力終見成效。2022 年電力部門已貢獻台泥近 30%的營收。

台泥近年事業體營收占比變化(商益製圖)
台泥近年事業體營收占比變化(商益製圖)

今年第 1 季台泥在中國的水泥營收衰退 7.8%;銷量較去年同期衰退 24.1%,但集團營收年增 4%達 229.7 億;上半年稅後純益年增 2.5 倍達 49.5 億,稅後 EPS 0.64元,且第 2 季獲利勝過第 1 季,非水泥營收占比也增加至 35%,展現過去 5 年佈局能源及儲能事業的成果。張安平也於今年 5 月訂立新目標,希望在 2025 年將新能源產業的營收占比提升到 50%。

人文底蘊淬鍊社會責任感  帶領「泥壯漢」 蛻變「綠巨人」

張安平雖然出身嘉新水泥,但在接任台泥董座前專注經營雲朗觀光集團,在 5 年內帶領年營收千億的台泥集團從資本密集的傳產業逐步轉型,其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是最大關鍵。

「在生命面前我們沒有答案,只有問題,以及各種面對問題的故事。」台泥官網核心價值頁面上,張安平引述德國籍猶太哲學家 Walter Benjamin 的名言,顯現這位「詩人企業家」的不同之處。從 2017 年台泥法說會朗讀 2000 字講稿,展現結合環境保護及創新永續推動台泥成為綠能企業的決心;2022 年親寫兩首詩詞放入台泥永續報告書中,封面「為生命服務」的主題,或許正是張安平掌舵台泥 5 年成功轉骨的最佳寫照與註解。

核稿編輯:湯皓茹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台積電:提前RE100目標至2040年,強調再生能源重要性
全球綠能投資額再創新高!國際智慧能源週18日開展,一「碳」詳情
中華電:提前204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