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經之聲-全球離岸風電產業怎麼了?

去年底在杜拜舉行的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其中最核心的決議為在2030年時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成長為目前的3倍。由此可知,再生能源的加速擴展為實現淨零的關鍵,而再生能源中的離岸風電又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淨零目標,離岸風電裝置需於2030年成長至494GW(百萬瓩),並於2050年進一步成長至2,465GW。然而,各國支持政策的不確定性、成本又顯著增加等挑戰,依據ERM的預測,2030年全球營運的離岸風電容量最多僅能達到250GW,由此可知,離岸風電與COP28宣示的目標,相去甚遠。

為因應再生能源成長需求,台灣的離岸風電、太陽能、電動車等產業均積極發展中。預計台灣至2023年底,離岸風電完成2.25GW設置,距離2030年13.1GW的目標,每年需持續增加1.55GW才能達標。臺灣的相關產業發展看似有所成長,惟業者仍陸續提出,應加速審查流程、調整國產化比例、加強供應鏈配套、基礎設施需求等呼籲,顯然國內業者面臨的發展挑戰與其他國家並無二致,倘欠缺產官學的支持及配合,2050淨零目標難以達成。

■全球離岸風電面臨嚴峻挑戰,投資暫緩、喊卡的案例不少

全球目前的離岸風電總營運容量為64GW,已經確定要進入市場(即取得購電合約尚未試運轉)的裝置容量為107GW,而發展規劃中之風場容量還有1,423GW等候進場。其中,以地區發展而言,歐洲擁有規模最大的營運和市場保障容量;若以單一國家來看,中國擁有最大的總營運容量,英國、德國依序排名在後。

廣告

由於供應鏈面臨挑戰,在成本增加、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等不利因素下,近期部分國家出現離岸風電專案延遲或甚至取消的情況;在美國,多個購電合約終止或重新談判中,理由是經濟不景氣導致履行原有購電協議將不具經濟效益。

在英國,大型風力發電公司之一的Vattenfall公司也宣布,因風機等項目成本上升及俄烏戰爭後的供應鏈問題,被迫將暫停Norfolk Boreas風場的開發;在波蘭,開發商宣布延遲每個專案的最終投資決定(Financial Investment Decision, FID)。

這些案例說明了,在離岸風電產業最需要強勁動力的時候,經濟不景氣及投資的不確定性導致開發商及銀行的投資更為保守,也導致最終投資決定和開發階段進展的離岸風電容量的暫緩及減少。

■減少風險,我國應以國際實務合作為核心

就全球趨勢而言,氣候議題屬於全球性問題,一定要有全球解決方案。欲加速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毫無疑問應大力降低阻礙,除制定更積極的目標外,政府必須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框架和支持機制來提供實質協助,包含:簡化審查流程、確保公共參與、借鏡國際經驗、致力於建造電網和基礎設施。

甚至,國家間互連的需求、以及考量通膨驅動因素致力於長期且穩定的補貼機制,都是可考慮採取的對策。此外,增加對供應鏈、勞動力和港口的投資等,也是各國目前積極採用的行動,因此,借鏡國際、以國際合作為各項行動的核心,共同努力解決離岸風電快速發展的挑戰,才能確保公正和具包容性的能源轉型。

離岸風電的發展可能主導下一世紀的競爭力,台灣2050淨零目標亟需企業的全心投入,且不可諱言需高度依賴政府的實際行動支持,包含調整政策制定更具透明性以降低不確定性、積極投資相關基礎設施及專業人力、降低國產化的比例更貼近實際市場需求及國內發展、強化補貼或獎勵機制以加深投資信心等。台灣選舉已經結束,如何讓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迎頭趕上,不輸給其他國家,政府應放眼國際,以國際實務合作為核心,先馳得點,才能成為全球淨零的強力貢獻者。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復甦太強 反衝擊全球經濟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
明年電視面板出貨估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