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茶文化 細細品味饒富趣味

記者蔣謙正/專題報導
台南茶藝界有個特質,就是固執又堅持,講究眉眉角角,也就是對品質的要求甚高,幾乎稱得上是龜毛程度。以台南小吃為例,很多老店雖然其貌不揚,但就有「好吃又滿墘」、物超所值的共通性,台南老茶行也有這種特性,都充滿了個性化的人情味。
府城是台灣文化首都,特別是在茶文化方面的要求,追根溯源可至明清時期,對於漢文化的傳入,尤其是茶的記載方面,有很深刻的接觸。如連雅堂曾說:「若深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盤仔細舖,破得工夫來龠茗,一杯風味勝醍醐」;清海防知府孫元衡也曾說:「烹茶方法教兒僮,蟹眼潛聽火候工,汲取竹林僧舍水,兩芽來自大王峰」。
明朝時期有沈光文,因對台南早期教育很有貢獻而有「六文昌」之譽;他曾說:「秋到加餐憑素字,更深吸露飽空華,明朝待汲溪頭水,掃葉烹來且喫茶」。台南人收藏茶,並有好品味,雖然台南不產茶,但擁有很多的茶文化,尤其是在茶的經濟面貌非常興盛而多元。
根據五條港文史研究室郭堯山調查,台南的茶葉貿易以五條港區為主,後來才逐漸往城內遷移,今存於台南百年以上茶莊有三家,時間最久的是位於民權路一段的「振發」創於清咸豐年間,其次是民權路二段的「文峰」創自清同治年間,再其次是新美街的「金德春」創於清同治年間。到了日治時間日本人對台灣茶更是熱愛,也開發了「台灣紅茶」;在府城中正路一三一巷的「雙全」紅茶,則創立於民國三十八(一九四九)年,也是台灣最早的泡沫紅茶店。
成為於民國三十五(一九四六)年的台南市茶業同業公會,也是台南市商業總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今年剛好七十年歷史,第一屆理事長是「文峰」陳玉麒,「振發」嚴燦城是歷屆顧問,服務會員及開展會務。另,成立於八十六年的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中華茶聯)台南會,是近二十多年來台灣茶藝活動的主要推動者。
曾任中華茶聯台南會長的「奉茶」茶館葉東泰表示,在台南庶民生活中,是全台最早有茶文化的老都市,該會多年來舉辦「赤嵌夕照」茶藝活動結合寫詩,從詩句中可以體會府城喝茶的文化與風氣興盛。
葉東泰說茶的詩句很有味道。他舉例說,「時間一日一日過,賰落來亦有啥貨,人老頭毛喙鬚白,青春一去不再回,幾斤茶封入甕仔,滋味放佇心肝底,眼前風月天處理,世事萬化飲自己」。這是形容「封茶」的意境,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封茶之日,近年來都在吳園舉辦。「封茶」除了保存好茶的用意外,還有「時空膠囊」的祈福許願之意。
府城茶文化長久以來影響台灣茶文化,從府城茶文化也可看出台灣人文特質的面向,是多元且新舊雜陳,饒富生活趣味,也值得細細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