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調查〉「五缺」又來了!逾75%業者急求疫苗,高喊「我要活下去」

15日,全國工業總會發布「國內本土新冠疫情對產業影響調查」,顯示出業者對此波疫情下,製造業面臨「新五缺」:缺料、缺櫃、缺工、缺疫苗、缺紓困補助,依然戒慎恐懼……

本土疫情升溫以來,實體商業活動銳減,娛樂場所禁止營業、餐廳無法內用,幾乎讓主攻內需市場的服務業叫苦連天。

反觀,外銷製造業受衝擊似乎較小。日前,經濟部公布我國4月外銷訂單高達549.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9%,不只創歷年同月新高,更寫下連14紅紀錄。無論電子產品或是傳統產業都創下新高表現。產業外銷前景看似樂觀,彷彿無懼於本土疫情延燒。

只是這些「好消息」背後,國內眾多製造業的心情仍難以鬆懈。根據全國工業總會15日發布國內本土新冠疫情對產業影響調查報告,就凸顯眼前還存有許多危機,業界們大聲疾呼「我要活下去!」

工總自5月28日至6月9日展開「國內本土新冠疫情對產業影響調查」,回收821份有效問卷,對象包含會員代表,加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科學園區同業公會、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及台灣工商企業聯合會等,近160個團體,涵蓋半導體製造業到紡織業等傳統產業,規模橫跨跨國企業到小微在地企業。

工總調查〉超過六成企業訂單、獲利減少

調查明白聚焦兩大問題,一是「詢問業者遭受疫情衝擊影響為何?」,二是「詢問業者最需要企業協助哪些事項?」

統計結果,衝擊業者最大的前兩者,就是「訂單減少」與「獲利減少」。由於國內疫情不確定性增加,各項工程遞延、商業活動停滯,自然影響訂單。連帶造成經營成本增加,也就迫使獲利跟著下滑。

廣告



經營成本增加,除了有原物料上漲,其實疫情期間增加的人事成本、防疫物資支出,也不容小覷。

一家新竹科學園區的能源業者的應變總指揮官對工總表示,和財務經理討論,光是購買快篩試劑大概就要100多萬,還不包括檢測費用,「但為了讓員工安心上工,這也是無可奈的事」。

至於企業最希望政府協助事項,前三項分別為「增加疫苗施打」(75.15%)、「營業稅減免」(72.59%)、「員工薪資補貼」(71.25%),三者皆獲逾七成企業認同。



七成五盼「增加疫苗施打」,比紓困更優先

毫無疑問地,「增加疫苗施打」已成為跨產業別的重大共識,無論是全民施打疫苗或是產業從業人員儘速施打疫苗都相當重要。

細部分析,科學園區受訪業者有93.8%業者將疫苗施打列為首位,可看出科學園區電子資通訊產業對於國際間人員流動、移工聘僱有迫切需求,對接種疫苗有高度意願。

至於傳產,有冷凍食品業者表示,因應疫情期間需穩定民生必需品之供應,建議要將食品業及物流業人員列為優先施打對象。

排在二、三名的則是屬於紓困作為的「營業稅減免」與「員工薪資補貼」,這排序也反映出企業心聲。顯然,紓困僅是救急,提高疫苗施打率才是早日控制疫情、讓經濟恢復正常的解方。

仔細觀察,企業界除了「求疫苗心切」,許多危機也逐漸浮現。從這份工總調查,可看出更多示警。比方說「缺料」與「物價高漲」。

工總理事長王文淵。蘇義傑攝
工總理事長王文淵。蘇義傑攝

工總理事長王文淵。蘇義傑攝

缺料、原物料上漲,業者擔憂通膨危機

儘管「缺料」不是調查中回覆最高的選項、僅居第四位(50.67%),但卻是不分產業別、回覆最為平均的項目。缺貨櫃與原物料短缺問題在本次調查中被許多廠商提及,原物料價格上漲讓許多廠商吃不消,包括鋼鐵、塑料、紙張都接連上漲,業者不堪負荷。

某家製罐業者表示,生鐵價格較平均漲8%、印刷品漲30%、紙箱漲35%。另外需進口的PE、牛皮紙膠帶「下訂也買不到貨」。

缺料、物價齊漲等,種種跡象讓工總擔憂,是否會有另一波的通貨膨脹?呼籲政府密切注意並進行適當控管。

工總比較,中國大陸最新公布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達9%,是13年以來的最快增幅。對此,大陸已採取相關行動,確保大宗物資不被哄抬。

其他國家央行也考慮升息抑制通膨。因此,呼籲我國政府能就國內業者關切之缺櫃、原物料上漲等問題,提出更為具體的因應對策對策。

工總:紓困救急,營運資金與薪資補貼別忘了製造業

目前行政院紓困4.0方案預算達2600億元,但目前營運資金及薪資補貼主要對象針對服務業,製造業僅適用之前的紓困方案剩餘金額。

對此,工總強調,製造業攸關國家整體外貿出口表現,且此波疫情與去年情況大不相同,希望政府也能注意到製造業的危機,儘速對於製造業進行紓困。

另外,由於製造業營運仍需聘僱大量員工與移工,快速篩檢也是防疫的一環。相較於富邦金控、鴻海等大型企業都已為員工進行快篩,國內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佔多數,在取得相關防疫物資,勢必得有政府協助。

對於目前關注目光多在小商家或是服務業,工總也期盼,政府能儘速針對製造業營業稅減免減徵,紓減製造業營運壓力,並將補助範圍擴大至土地租金、水電的補助。

至於協助解決人力短缺問題。由於5月17日起,外籍移工不能入境,同時國內因分流上班,讓原本的缺工困境雪上加霜。

儘管勞動部緊急公告,製造業、批發業、綜合商品零售業、倉儲業,這四種業別可以適用勞基法例外彈性,縮短輪班間隔為八小時。但業者仍希望,可暫時放寬每月及每季加班總時數限制,以維持生產線正常運作。

總結而言,疫情對產業帶來兩個層面的衝擊。一是營業額急遽下滑,訂單減少、營收減少,同時因疫情影響,無法拓展客源,業務萎縮;另一面則是成本上升,包括原物料漲價造成的缺料以及貨運價格上漲,更加重生產端負擔。

「讓企業活下去」絕對是當務之急,若不慎引發企業歇業潮將造成新的社會問題。國內疫情變化,是否會讓中斷外銷連14紅的好成績,造成出口訂單反轉向下?須持續觀察。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