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揭曉「全球趨勢與2035臺灣樣貌」 民眾渴求這3方面安全感

工研院為台灣未來把脈,發表「2035臺灣樣貌調查結果」,民眾票選未來2035台灣前三大之「期待」情境依序為:防災無死角、打敗疾病、照顧很Easy。顯現台灣民眾對於科技防災、健康防禦與照護的「安全感」的渴望及需求。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致詞時表示,今年是工研院成立50周年,回顧這50年來,工研院在產業轉型發展的轉捩點都扮演重要角色與貢獻:在70年代,工研院協助引進國外技術,協助台灣從資本密集開始發展基礎工業與重工業。80年代,工研院除將既有技術的製程改善與進階開發,也將人才轉移至民間,帶動新興工業發展,來自台灣的晶圓代工廠逐漸成為全球積體電路產業的重要力量。90年代,工研院率先召集全國資訊電腦廠商成立「筆記型電腦聯盟」。2000年,工研院聚焦「六大新興產業」,進行前瞻與創新之技術開發。2010年至今,工研院攜手產業綠色轉型,作為產業最堅實的後盾。工研院下一個50年將持續以市場為導向,幫助產業從技術創新走向價值創新。

工研院協理蘇孟宗指出,從全球世界的變化,展望2035年和更遠的未來,由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加劇引發的風險事件層出不窮,催化出AI人工智慧、無人載具等創新科技發展與應用,也推動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超高齡社會來臨及新冠疫情的威脅下,大幅改變零接觸式醫病關係,智慧健康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在數位原生代將逐漸成為社會中堅的情況下,預計30%的人每天將會浸潤一小時在虛實整合的網宇世界,進行工作、購物、教育、社交和娛樂,將是嶄新的勞動力、新經濟及新群聚型態。台灣產業未來如何軟硬整合,跨域共創價值,將是一大挑戰。

調查發現,民眾最期待「沒有災害、病痛」。天災人禍皆讓社會付出極大代價,加上近期頻傳大型工安事故,科技防災可以防患災害於未然,或是在災害發生時,能把災損減至最低。因此,民眾認為未來如何提升防災及應變能力、打造無死角的韌性社會將是首要課題。在民眾票選中,「防災無死角」以92.6%的期待值位居榜首。

廣告

對於調查結果,工研院積極回應社會對於未來期待,以創新科技共同營造美好的未來,例如因應極端氣候災害所開發的「土壤驅動監測系統」,除了能預警土石流發生外,還能讓土壤自行發電供監控系統使用,使運作壽命達數十年之久。疾病治療部分,工研院開發不需「眼內注射」,只要滴眼藥水就能治療眼睛濕式黃斑部病變的「超分子複合技術眼藥滴劑」。長者照護上,工研院「銀髮聚寶盆」智慧照護驗證試驗場域提供預防長者早衰、失能、失智的整合方案,創造長者信心與成就感,幫助他們成功老化。再生能源發展上,面對太陽能板回收不易挑戰,工研院以「逆思維」重新定義問題,從源頭就導入循環再利用的設計,開發「易拆解太陽能模組」,讓退役太陽能板更容易回收、純化再投入生產新的太陽能板,提升產業競爭力。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芒果含濕毒吃不得?5大謠言破解 長黑斑現3徵兆快丟
黃仁勳「0偽裝」逛夜市沒保鑣?真相曝光:維安費破2千萬
群聯首創NAND控制晶片、欣興ABF載板需求增 業績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