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及時擴增健保資源 以免危及全民健康

全民健保是國人十分引以為傲的政策,但也年年引發諸多爭議及討論,主要癥結還是在於健保經費不足,而提高健保費用又困難重重。近日媒體報導,根據內政部與衛福部的最新統計顯示,國人「不健康餘命」長達7.56年,但明年度健保總額卻恐遭大砍150億,引發醫療界抗議,也擔憂醫療品質將因資源不足而大幅降低。

究竟這個問題有多嚴重?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衛福部資料顯示,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僅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1%,不但遠低於美國的17.2%,德國的11.3%,日本的10.7%,南韓的8%,也低於義大利、捷克、紐西蘭等多數已開發國家。而就醫療健康的一些指標來看,在新生兒死亡率、主要癌症存活率、可避免死亡率、國人平均餘命等,雖然高於全球平均,但也比不上德、日、韓、星等國家,相信這都與投入資源不足息息相關。

為了控制健保經費,政府每年按例都要調降給付藥價,對於新近研發核准的新藥新療法,也往往無法增列入給付名單,這些都導致相當嚴重的後果。藥價持續調降,使得許多藥廠在台銷售的意願下降。以2020年一類新藥為例,我國全民健保的核價,約僅為十個參考國家中位價的81%;至於有中等程度改善的2A新藥核價,則僅有十國中位價的59.6%。

這樣因為經費不足,而藥價偏低或無法列入健保給付,已經造成了醫師和病患用不到較新較有效的藥物,也無法使用基因定序等先進的醫療檢驗及儀器,以致許多病患得不到應有的治療。這情形在癌症等重大傷病特別嚴重,也讓我國起步較早的精準醫療,逐漸陷入落後他國的窘境。

廣告

除了用不到新藥新檢驗之外,年年調降藥價也成為間接導致缺藥的原因之一,連一般的學名藥都不例外。此外,由於全民健保資源的不足,擠壓到醫療機構的收入,使得多數醫護人員負荷過重,醫護品質及效率降低,長期來說,都很不利民眾健康。這情況若無法改善,再加上社會高齡化的影響,勢必造成全民體弱多病,國力衰弱。

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不外乎「開源節流」。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張「健康是一種投資,而不是成本」,因此首先應該把強化健康醫療,打造更具韌性的醫療照護體系,當作一種投資。

上個月,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聯合了相關醫藥產業公協會和學者專家,共同提出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呼籲政府與全體民眾,在2028年前,把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重,從6.1%提高到8%以上,獲得許多醫護及病友團體的迴響,這的確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案,也是大家必須面臨的抉擇,我們應該認清以金錢換取生命,而不是以生命換取金錢,才是最明智的決定。

其次,宜積極啟動調整商業健康保險機制,做為全民健保的補位險。借鏡新加坡、澳洲等國的制度和經驗,清楚切割出國家保險未能給付的範圍和項目,由民間保險公司設計保單,讓民眾依自己的需要及經濟能力選擇適當方案,以補全民健保的不足。

至於在節流方面,最重要的則是要適度提高健保自付額度,以減少不必要的重複而頻繁的看診和取藥,避免濫用,浪費醫療資源。此外也可以建置民眾主動提升健康及預防疾病的誘因,減少疾病的發生率。而政策性的主動挑選特定新醫療科技及臨床應用,給予優先給付,若選擇得宜,也可省下醫療費用。例如幾年前,由政府主導的消除C型肝炎專案,就是最成功的案例,為後續省下了大筆C肝醫療的健保經費。

我們大家都以全民健保為傲,但因其資源不足,經常捉襟見肘,已嚴重影響國民醫療健康。而提高健保經費,又往往是選舉的票房毒藥,因此在政治考量下一再拖延,目前已落後許多國家。期待政府能積極面對問題,及早將增加健保資源列為下階段重要施政重點,為全民健康及醫療建立更長期穩固的未來。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13盞多頭明燈 外資敲進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