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化解缺電衝擊與淨零難題的雙贏策略

景氣大幅回溫,意味產業復甦力道強勁,勢將帶動用電需求。圖/郭吉銓
景氣大幅回溫,意味產業復甦力道強勁,勢將帶動用電需求。圖/郭吉銓

外媒日前關於電力供給的兩則報導,值得加以關注,雖然議題的發生地是美國,但類似情境在台灣也是進行式,借鏡他國做法,未來解決問題時,應可少走不必要的冤枉路。

首先是國際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上月底在一次線上問與答場合中提到,繼缺晶片後,美國將在兩年內面臨電力與變壓器雙缺的問題,受到直接衝擊的會是人工智慧(AI)與電動車產業,他因此認為潔淨能源的加速開發極為重要。

其次是美國能源部於本月5日發出聲明,決定在2035年將目前供電占比達30%的燃煤發電汰除。於此同時,為滿足未來的用電需求,並順利邁向2050淨零碳排,美國將需增加裝置容量達2,000億瓦的核電。能源部經評估後認為,超過300座現有及已除役燃煤電廠的場址,適合改建為進步型核電廠。

馬斯克與美國能源部的論述出發點不同,但殊途同歸,關切的都是未來電力供給及潔淨能源開發。

回到台灣。我國去年的經濟成長率創下14年新低,僅有1.31%;百業蕭條之下,全國用電量驟減,去年總發電量因而較前年少了足足60億度,相當於一部林口燃煤機組的年發電量。不過,主計總處2月底上修了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最新預估值為3.43%。景氣大幅回溫,意味產業復甦力道強勁,勢將帶動用電需求。

耗電產業中,半導體業向來是大戶。近日引起熱烈討論的電價調漲方案中,經濟部擬針對用電「特大戶」,調漲20%電價。這些連續兩年用電成長、年用電量50億度以上的特大戶,雖然總數不到十家,但除了某資料中心外,幾乎都是半導體公司,如美光及台積電。

廣告

前年數據顯示,台積電的年用電量已達211億度,占台電當年度總發購電量的8.4%。在景氣轉佳、需求活絡之下,伴隨產線滿載而來的用電需求必然上升。此外,台積電位於高雄楠梓、竹科寶山及中科二期的先進製程廠,都將於未來兩年陸續投入生產,這幾座新廠使用的EUV光刻機,耗電量相當大,勢必造成台積電年用電量進一步提高。

全國用電大戶中,因景氣好轉而思考擴充產能的公司,不會只有半導體業,鋼鐵、塑膠、水泥等傳統產業必定不會缺席;新興產業如馬斯克口中的AI以及電動車普及後的額外用電需求,也必須納入考量。接下來的問題是,台電準備好了嗎?

另一方面,依照國發會的2050淨零規畫,我國於2030年前必須積極進行燃煤轉燃氣。即便可能性不高,但國發會報告依舊提及亞臨界(Subcritical)燃煤電廠視供電情形,甚至可提前停轉。換言之,減煤後,排碳的天然氣將持續擔當重任。對照美國「煤轉核」的完全脫碳策略,我國的「煤轉氣」無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難以達到可觀的減碳成效。

減碳成效不彰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國目前仍處於再生能源進展遲緩的狀態。截至去年為止,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占比只有9.5%,儘管經濟部已將2025年的占比目標由20%下修為15.2%,仍舊不可能在兩年後達此新標,屆時短缺的發電量,恐怕只能透過煤電機組延役補足。

其二是天然氣接收站數量不足。經濟部規畫於今年至2029年間新增21部燃氣機組,此期間每年都會有3~4部機組上線。現況是負責供氣給大潭電廠3部新機組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計2025年6月完工。其餘18部機組所需的天然氣必須分別由第四、五、六、七接收站提供,但四接與五接均面臨環評卡關的問題,六接是否興建尚有變數,七接則因在地居民強烈反對受阻。類似的情況是,新燃氣機組若無法準時商轉,最終只能續用煤電。

面對再生能源開發落後、用電需求增加及燃氣新機組商轉延遲,可能導致的缺電衝擊與減碳不力,台電礙於非核政策,除了消極地透過「需量反應」與「時間電價」降低尖峰用電量,已無他法可避開缺電威脅;而煤電機組若被迫長期延役,政府公開宣示的2050淨零承諾勢等同提前跳票。

承諾無法兌現的影響,遠不及供電長期出現缺口的衝擊,產業發展受制於不當的能源政策,最終遭殃的全體國人。準總統賴清德不必然要堅持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絕對可以是務實的能源政策改革者。在天然氣穩定供給存有變數、再生能源發展未如預期的情況下,解開非核家園的束縛,仿效美國作法,務實地讓既有核電機組延役、核四重啟,每年提供600億度潔淨電力,既能穩定供電、降低平均發電成本,又可有效減少碳排、利於淨零。

突破困境的雙贏策略近在眼前,賴總統何妨一試?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投信拚作帳 五檔最愛買
台積赴日設廠拍板 化工股沾光
11檔投信買超 逆勢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