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人口「世界第一」,印度能複製「大國崛起」?
剛辦完G20高峰會的印度,從今年初以來已締造多項世界紀錄:以14億人口超過中國大陸,且40%的人口是在25歲以下,意味著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年輕勞動力;繼美俄中之後登月成功,展現太空強國的氣勢;做為今年G20輪值國,也順利讓非洲聯盟比照歐盟,成為G20正式成員,G20因此擴容為G21。
印度總理莫迪成功激勵人民的國家榮譽感,接下來不僅規劃將印度英文國名變更為「Bharat」,2029年之前,還有GDP「超德趕日」、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世紀願景要實踐。然而,在印度「大國崛起」之前,還有諸多外交與內問題有待克服。
在外交政策上,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是印度的最高目標。莫迪若能達到這個目標,必定能夠名留青史。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2020年開始的三年新冠疫情,以及打了近19個月的俄烏戰爭,改變了國際軍事、政經、能源、糧食安全的格局,也打亂了莫迪的盤算。
一方面,因為戰事延宕,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家,不斷強力軍援與金援烏克蘭,促成美國重獲在歐洲事務的「話語權」;七大工業國(G7)和美國印太戰略,以及美日與美韓的「聯盟一體化」,反而讓印度在美中大國博弈過程中,有被邊緣化之虞。另一方面,印度奉行「不結盟主義」,在俄羅斯和美國之間尋求最大的國家利益,特別是俄羅斯因為俄烏戰爭被制裁,印度採購低價的原油,再以更高價格轉賣獲利,雖展現因時制宜的靈活外交手腕,但也可能置自身於走鋼索的處境。
而在中印關係上,儘管在8月下旬於南非舉行的金磚高峰會議上,莫迪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舉行非正式會談,暫時擱置領土糾紛的軍事對峙,維持和平穩定的邊界關係,但到了9月上旬,習近平卻決定不參加今年的G20峰會,這不僅是他2013上任以來首次缺席G20峰會,也讓外界高度期待的習拜會落空,更凸顯出中印關係的「緩和」無法持久。
事實上,近期莫迪政府頻頻對在印度投資的陸企出重手,也令中方不悅。除了手機大廠小米在印度的6.8億美元財產被沒收之外,電動車大廠比亞迪原擬斥資10億美元,希望在印度建立電動車生產線,也因為印度國家安全的考量,被莫迪政府拒於門外。雖然外界解讀印度是在扮好美國印太戰略成員的角色,日前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到訪印度,更讓莫迪添光,但印度政府動輒沒收外資財產之舉,卻也不免讓國際企業心生疑慮,唯恐未來會步上陸企後塵。
在農糧出口上,印度無疑是個大國,有鑑於氣候變遷衝擊產量,莫迪政府最近發布的幾項維持國內糧食安全宣告,就震撼國際市場。身為全球最大的大米、洋蔥出口國,印度政府卻從下半年起,陸續禁止「非香米類的白米」、洋蔥出口,針對出口的蒸穀米課徵20%關稅,針對洋蔥更課徵40%的關稅。此外,由於嚴重缺水造成甘蔗產量銳減,政府在8月25日則再發布糖出口禁令。然而上述出口禁令,也反映出印度國內的糧食安全已備受威脅。
而在內政上,從2014擔任總理迄今的莫迪,將在明年大選追求第三個五年任期。儘管從今年下半年起,他在外交場合與航太領域似乎為印度人民累積了可觀的國家榮譽感,但這個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其新聞媒體、司法、國會、內閣、政黨運作乃至選舉機制,卻在莫迪任內遭到系統性削弱。也因此,26個在野政黨已在7月下旬組成「印度國家發展包容同盟」(The 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 INDIA),準備挑戰莫迪所領導、號稱有1.8億黨員的印度人民黨。
由於印度國家銀行在2022年9月預估,印度將在2027年超越德國,隨後在2029年超越日本,而成為全球第三大的經濟體,因此印度人民黨當時即發文宣稱,莫迪政府的變革,可望讓印度實現成為5兆美元經濟體的目標(2022名目GDP為3.38兆美元)。不過,要達成此一世紀野望,在政治上的前提,是莫迪能明年有驚無險地贏得大選;在經濟上的前提,則是能擺脫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趨勢,讓內需與出口都順利發展,以及成功吸引大量外資投入印度市場的開發。換言之,「超德趕日」、GDP「5兆美元」的新願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