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用主權基金 打造全球生態系

最近有很多關於主權基金的爭議,由於台灣外匯存底已超過5,600億美元,有立委提議提撥10%成立國家主權基金,央行對此表示反對,許多學者也提出意見,正反都有。

全世界最大主權基金是挪威政府養老基金,金額高達1.3兆美元,其次是中國投資公司1.2兆美元,中東阿布達比、科威特及卡達投資局均列名全球前十大主權基金。亞洲最成功的是新加坡政府投資基金(GIC)、淡馬錫控股,分別有7,000億美元和5,000億美元。

一個國家外匯存底是財力及國力象徵,台灣外匯存底全球規模第四,屬前段班。從裡面撥一部分資金成立主權基金,技術上不是問題;央行反對理由,在於這並非央行外匯存底的目的,成立主權基金應設立專法。

台灣正在進行「再國際化」,台灣本身外交孤立,但是具有經濟跟科技實力。在全球供應鏈重組情況下,台商需積極往世界多方布局,包括印度、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大型企業鴻海、台積電有充足資源可全球布局,但許多企業沒有這方面實力,需要政府協助走出去。

另外,台灣企業正面臨科技變遷,ChatGPT帶動生成式AI風潮。未來台灣企業如何從傳統代工模式、走向以AI為中心的智慧運算模式,有很大商機、但也是挑戰,因為很多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國手中。透過主權基金海外投資,可以讓台灣更快速地掌握高端先進技術。

新加坡政府透過淡馬錫參股全球許多科技基金及新創公司,取得核心技術,建構和新加坡連結的資源網絡。台灣可藉由投資國外一流創投和私募股權基金,協助台商全球布局、並主動參與未來科技生態系建構。

廣告

成立主權基本質上是政治問題,關鍵在於當權者的格局,能看到未來趨勢,並善用台灣優勢,推動資源整合、國際連結。然而台灣政府缺乏膽識,主事者怕虧錢。最近淡馬錫宣布由於FTX破產,虧損2.75億美元,將對高管進行減薪,這說明不是任何投資都是賺錢的,但適度承擔風險有其必要性。

過去政府把投資交給國發基金,但國發基金投資以投資台灣為主。海外投資主要透過台杉投資進行。不論是國發基金或台杉投資,本質上仍類似創投。近年很少有國外主權基金、小額投資新創的例子。

台灣成立主權基金較佳方式是投資國外著名私募股權基金,一開始學習相關經驗,但要求其投資的案子一定要對台灣產業整合和科技發展有幫助。等學一段時間後、再自行直接投資項目。此外主權基金應和不同部會合作協作,推動資源和產業結合。

以560億美元成立主權基金,看起來很多、其實不然。政府擬撥8,000億元搞前瞻基礎建設、8,000億元購買疫苗、6,000億元買軍火,加起來金額超過一個主權基金,但民眾並未感受到明顯效益。

台灣成立主權基金最大困難,在於台積電張忠謀創辦人所說,很難找尋到合適人才,進行公正投資、不受干預。這其實是台灣制度缺陷、並非主權基金問題,透過公司治理應該可以克服。但我個人持類似張先生的悲觀看法,台灣不尊重專業、過於政治化、缺乏國際觀,永遠無法達到新加坡的境界。

台灣在外交上被孤立,唯一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的就是實力,包括技術、經濟和金融實力。台積電是最好例子,但台積電以服務美國客戶為主,並沒有義務協助台灣打造生態鏈。

台灣的金融國家隊不是金控,而是主權基金,「Money Talks」,台灣不同於中東國家,既有錢、又有產業實力,全世界的優秀企業若想募資,台灣肯定比阿布達比或日本軟銀,更具吸引力。

台灣過去不是沒有用金錢從事外交,去年砸2億美元投資立陶宛成立基金。由於搞得太大,以至於中南美洲邦交國心理不平衡,宏都拉斯和台斷交原因即在於此。與其散彈打鳥,為何不能考慮以主權基金系統性布局?

簡而言之,主權基金成立應從戰略角度考量,不要拘泥於戰術層次。請注意「主權」(Sovereign)這個字,在台灣積極尋求全世界肯定的當下,我想不出來比主權基金更好的行銷工具。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基金定期定額 出現品牌效應
大眾控AR HUD 進攻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