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數位保險緩步向前

金融科技已經喊了快十年,金融次產業的數位化和科技化的進程卻呈現非齊頭發展。證券業其實沒在管有沒有金融科技,在個人經紀業務上早就邁入數位化,加上特定資訊廠商的白牌策略,券商手機APP下單早就是標準配備。銀行消費金融業務也有愈來愈多項服務可以直接在網路,特別是手機APP上就完成。保險業則是聲聲慢,背靠法令上「親簽親晤」的天然屏障,數位化的進程明顯落後於證券業和銀行業。

首先,法令明訂的「親簽親晤」就已經明顯與數位化相左。簽名需要紙和筆,用到紙和筆基本上與數位絕緣。當然現在行動投保和遠距投保都已經利用平板電腦讓客戶簽名在屏幕上,但行動投保與遠距投保都必須要由業務員協助指引和操作,所以,與其說是保險數位化,不如說是投保無紙化。

而由保戶獨自於網路上完成所有投保程序的保險電子商務,固然年度保費每年皆在增加,但和保險總保費相比,佔比依然相當低。保險的專業性相對高,消費者必須在無人說明和解釋下瞭解保險內容其實相對困難,曾經聽聞打趣道,保險合約是「每個字都看的懂,合起來不知道什麼意思」。保險除了保障了什麼之外,有時候更重要的是「什麼不保」,也就是什麼狀況下,保單不提供理賠。多數消費者常常把這個重責大任交給保險業務員,因為自己也搞的不是很楚。也因為保險的艱澀難懂,能在網路上買到的多數簡單型保險產品居多。

然而,簡單型保險產品就容易形成價格戰,保險公司既然無法拉高保費,保費收入也無法衝高,自然就更沒有動力推廣保險電子商務。再加上負責銷售保險的線下人力大軍,包含保險公司業務員、銀行理專和保經代業務員,其實對於保險電子商務的擴張也是十分「關切」。保險公司投鼠忌器,在推廣電子商務的同時必須要兼顧目前保費收入主要來源的業務部隊的「心情」。

廣告

但是保險數位化還是要推進,所以保險業者常將數位化「擴大解釋」。個人近期汽車保險續保,本來該保險公司還有APP,結果點擊APP之後,APP居然消失了。查證後發現APP「停止服務並下架」。不得已狀況下,電話與保險公司連絡。保險公司說要找「我的業務員」和我連絡。接下來就是來回不斷地Email、電話和傳真。當在抱怨沒有「數位化」時,得到的答案是「Email、電話和傳真」是數位化的一種類型。如果這算是數位化,那20年前就是金融科技元年了。

在保險類別中,保險目的性明確、保障期間相對較短的產物保險就是最適合數位化的保險,比如汽機車險、住宅火災地震險、旅遊平安與不便險、行動裝置險等等。保險電子商務規定中,產險商品也是採「負面表列」規定,也就是若沒有規定不能在網路銷售,就可以在網路銷售。不過,在今年度防疫險這個讓數家產險公司都必須以增資來面對理賠的「火熱產品」,網路投保這個快速通道也讓產險公司戒慎恐懼。另外,網路投保十分便利,也容易造成「道德風險」,寵物險就是一例。常常是投保沒多久就收到理賠申請,保險公司賺不了錢,索性縮限保障、提高保費或直接下架保險產品。

保險為金融數位化的後進者其來有自,但金融數位化的趨勢實不可逆。希望在金融身分驗證(FFIDO)盡速落實、純網保開始營運和科技逐步提高營運效率和風險控管下,讓愈多的消費者享受到更多數位保險的便利與保障。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11檔投信買超 逆勢加碼
世銀調降陸今明年GDP成長
衍生性商品成交確認平台明年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