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實現淨零排放 台灣應建立農業碳市場

農業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更是固碳增匯的主要貢獻者,農民透過碳信用額的出售,既對環境有利又可獲得經濟利益。圖/本報資料照片
農業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更是固碳增匯的主要貢獻者,農民透過碳信用額的出售,既對環境有利又可獲得經濟利益。圖/本報資料照片

世界各地高溫、洪水和乾旱等災情頻傳,氣候變遷已經是現在進行式,而人類活動被認為是過去50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減碳是全球的事,許多政府都開始嘗試,透過立法限制工業排放溫室氣體 (GHG) 的數量來阻止氣候變化。為了遵守這些法律,發電廠、運輸公司、石化廠、鋼鐵廠、半導體等大型排放者,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營運方式或去市場買配額來抵消其碳排放量,而前者花費比後者來得大,使得購買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台稱碳權),成為一種經濟合理的策略。碳信用額是透過仔細的測量、報告和驗證(MRV) 程序產生,具有減排效益的經濟活動,可以透過交易碳信用在市場上取得收益,估計到2030年碳信用市場價值可能超過500億美元,正吸引全球企業的興趣。

農業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更是固碳增匯的主要貢獻者,全球農田每年可能封存多達5.7億公噸的碳,從大氣中去除或避免碳產生可以產生一個碳信用額,農民透過碳信用額的出售,既對環境有利又可獲得經濟利益。碳交易是全球減碳的必備工具,大多數碳市場是自願的,且多數交易都是通過匯集商(Aggregator)進行,目前農業碳市場處於發展階段,有關碳補償的合理價格,碳信用額的支付方式,排放核算品質控制和驗證等等,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糧食系統(包括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農產品價值鏈)產生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而來自畜牧業和水稻種植的甲烷約佔糧食系統排放量的35%,可以透過推動農業生態系統,來抵銷80%因農業造成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鑑於全球52%的農田退化或廢棄,農業也有必要透過積極作為(如減少化肥使用,降低化學農藥使用,節約淡水使用,推動有機耕作等)來恢復土壤的利用價值,是以透過經濟誘因讓農民採用氣候友好型做法,對減少碳排放會有所助益。

廣告

目前在美國已有一些農民和牧場主,可以透過降低放養率或減少耕作或休耕來減少碳排放,並將碳信用額出售給需要減少排放的大公司,例如微軟公司最近從一家美國農業合作社購買200萬美元的碳信用額,拜耳和嘉吉等大型農業公司也鼓勵農民減少碳排放、節約用水和種植能夠恢復土壤養分,除了提供補貼外,還幫助農民尋找信貸買家或者保留信用額度以應對自己供應鏈中的污染。目前多數農民還是以出售種植農作物換取現金謀生,但已有部分農民從碳市場獲得額外收入。

農民可以透過減少施肥,改變糞便管理,降低油耗,改變餵養方式,改用替代燃料,生產生物燃料原料,實施輪作計劃,正常收穫後種植覆蓋作物(可改善土壤健康、水質和生物多樣性),改變耕作方式,將土地轉化為草地,植樹造林等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取得碳信用額。目前推動農業碳交易仍存在諸多缺失包括;專業技術和知識缺乏,信息不對稱,測量和驗證土壤碳信用的成本高,第三方農業減排交易項目審定和核證機構規範不足,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研發創新量能不足,交易量小降低農民意願,碳交易的項目及範圍狹窄,農業減排固碳的核算體系不完備等,有待克服。

迄今為止,和農業相關的碳信用體系大多侷限於先進經濟體,原因在於當地農民可以獲得更多資訊,資源、技術以及必要的機械化和設備。開發中國家由於擁有數億小農,實施碳權具龐大潛力,先決條件是建立一個更簡單的碳信用額驗證技術和驗證流程,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大陸不僅推出世界上最大的碳信用市場,更於廈門首先設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還發射首顆針對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的衛星「句芒號」,協助量化全國的固碳成效,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為碳匯交易提供有效的資料支援。美國政府正在探索如何設計碳銀行以造福農民。

極端乾旱、強降雨、野火、颱風、颶風等各種極端天氣事件,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減少全球變暖的努力正在為農民帶來新的收入機會,蔡政府若能透過建立農業碳信用市場,為農民實施減碳措施提供經濟誘因,將有助於台灣2050淨零排放(農業2040淨零排放)承諾的實現!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iPhone組裝將倍增 立訊大擴廠 叫陣鴻海、和碩
惠譽看人民幣 明年貶至6.7元
工商社論》數位貨幣監管大突破 美國將立法規範「穩定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