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大基金拚半導體 缺民資奧援成隱憂

【時報-台北電】中國政府24日成立「大基金」第三期,規模人民幣(下同)3,440億元,希望在美國的封鎖中實現半導體產業自立自強。不過有分析認為,由於缺乏民間支持,加上配套落後,此舉未必有助於實現自給自足,更難與美國抗衡。

大基金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別在2014年和2019年成立,兩者規模合計約3,300億元,主要投資在半導體產業,而第三期在美國對中國晶片和AI產業技術限制的背景下成立,規模分別較一、二期大幅增長165%、72%。

美國之音29日引述專家指出,大基金三期有望重點投入AI晶片、曝光機、光刻膠、高頻寬記憶體(HBM)等領域。累計三期規模,大陸已投入6,740億元。

澳洲學者司令分析,中國政府希望「大水漫灌」,讓半導體產業在國家資本長期「滋養」下,某種程度上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半導體抗衡,但從大基金要推出第三期看來,效果不如人意。

司令指出,民間始終不願意出錢投資高新科技產業,注定中國在發展晶片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當中,企業無法得到來自政府明確的支持訊號。

台灣勵志協會(ITA)執行長賴榮偉認為,大基金第一期比較針對半導體產業下游,第二期開始轉向中上游。之所以成立第三期,很可能是因前二期成效不佳。他說,雖然台灣計畫未來10年注資新台幣3,000億元支持本土晶片產業,但兩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模式截然不同。賴榮偉說,台灣一開始是政府資金挹注並介入主導,但最後都透過市場發展,並樂見民間企業壯大。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是多年來全球化分工的結果,而大陸正努力往上發展,幾年內,靠錢來堆積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供應鏈,就歷史軌跡來看非常不符合常理。而且「要搞供應鏈,產業水準又不高,沒有自由競爭就不會有創新」。(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賴瑩綺/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