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何春盛:台灣產業要思考東進政策 轉向市場思維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2021年9月28日電)大同 (2371) 總經理何春盛表示,台灣產業應該思考「東進政策」,現在就是轉折點,台灣企業要從「製造思維」轉向「市場思維」;他說現在目標是改造大同百年企業的文化,「讓大同跑快一點」。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天起至10月8日舉行線上MIC FORUM Fall,邀請大同總經理何春盛、佳世達 (2352) 事業群總經理李昌鴻暢談數位轉型的落地與實踐。

何春盛指出,目前COVID-19疫情、美中貿易戰和供應鏈斷鏈是產業界面臨的三大挑戰,其中貿易戰已經讓全球形成「一個世界、兩個系統」,中國政策走向正在「往內捲」,台灣過去經濟發展倚賴大量產業和台商「西進中國」,現在因為疫情影響,台灣和中國已經2年幾乎沒有溝通,台灣產業應該思考「東進政策」,現在就是轉折點。

李昌鴻表示,台灣產業過去西進中國大陸,主要是賣「台灣」這兩個字,但2017年指標性台商退出中國大陸市場、顯示時代開始改變;他點出儘管過去20年台灣上市櫃公司營收大幅成長、超過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規模,但台灣人均產值並未明顯增加,主要靠西進中國補進大量的人力。

李昌鴻指出,因為疫情影響,現在台商要面對不是講中文的市場、以及不僅是人民幣的「雜幣」匯率的全球市場。

面對轉型升級,何春盛表示,台灣企業要從「製造思維」轉向「市場思維」,後者要檢視產品和全球市場的甜蜜點,資源布局最佳化,把部分的價值鏈朝向市場,要有創新和品牌思維,企業獲利要回到基本功,趁勢把這2年因為疫情外部環境賺到的錢,進一步投資創新技術。

廣告

談到改造百年企業大同,何春盛說很多人講「大同生病了」,但他認為「老虎生病了、等牠病好、還是一隻老虎」,現在目標是改造大同百年企業的文化,讓大同跑快一點,讓大同組織可以突破,進入創新的階段。

李昌鴻表示,企業升級轉型兩大指標包括市值和本益比,市值拉高創造股東權益和員工薪酬,本益比高的企業市場願意給更多價值;企業轉型專才重要,產業性質也攸關毛利率表現。

李昌鴻指出,現在不少新創公司是雲端、軟體、軟體即服務(SaaS)等內容,和既有資深企業來說,差距很大,現在資訊和機械業要整合,如何讓所有設備集中管理、整合資訊操作技術和通訊科技(IT OTCT),是台灣企業的機會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