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存底是什麼?越多越好嗎?哪裡可以查詢到呢?

SimpleImages via Getty Images

中央銀行公布2023年3月底我國外匯存底金額為5602.79億美元,較上月底增加19.07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我們耳熟能詳的「外匯存底」是什麼?這些都是誰的錢?組成結構為何?透過本文來一探究竟!

什麼是外匯存底?

外匯指的是外國的貨幣(現金、存款、支票、本票、匯票等)與可以兌換成貨幣的有價證券(公債、國庫券、股票、公司債等),國與國之間,無論是貨品的買賣或勞務與技術的提供或接受,通常都以現金以外的貨幣來支付價款;也因此我們所持有的外匯,除極少部分是現金外,絕大部分都是以現金以外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方式來保有的。

外匯存底(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有時候又稱作 Foreign reserves)又稱外匯準備金、外匯儲備等,由一國的中央銀行或類似機構保留下來的外匯資產,具有高度流動性,能夠隨時兌換成本國貨幣。外匯存底不只限於美元資產,但外匯存底的的總價值通常是以美元計價。

國人取得外匯透過銀行賣匯後可換成新台幣,央行收到的外匯即累積為外匯存底。相對的,如果需要外匯來旅遊、輸入貨品或接受勞務技術等,也可向銀行以新台幣買匯,而銀行為了保有足夠的外匯,又向中央銀行買進。如此一來一往,央行的外匯存底便不時在增減變動。

延伸閱讀》續寫新高!3月外匯存底5,602.79億美元 連6個月上升

外匯存底包含哪些?

如前所述,外匯是我們對外輸出賺來的,外匯存底乃是屬於全體國民所共有,央行只是替全體國民保管和運用。台灣的外匯存底主要由四大要素組成:

廣告
  • 政府所持有的商品(如黃金)

  • 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

  •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

  • 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

而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則以收存的「郵政儲金轉存款及銀行業轉存款」買入,買入外匯時就要付新台幣。

外匯存底的用途為何?

除了用來滿足國人的換匯需求,央行也會將外匯存底用於調節匯率、穩定金融市場,並保留一定額度的外匯存底作為緊急預備金。

除此之外,中央銀行也會將外匯存底投資到海外,即存放在海外銀行或是購買各種有價證券,賺取匯差、利差。主要考慮原則有四:

  1. 安全性:就是外匯存底的安全,不能被倒帳

  2. 流動性:因為外匯必須隨時支援國家的需要,所以不能全部作長期而固定的投資

  3. 獲利性:在前面兩個原則的考慮下,盡量在利息高的地方去運用

  4. 經濟性:用在有益於經濟發展的地方

外匯存底越多越好嗎?

外匯存底早年常被視為經濟表現的指標之一,形成「外匯存底越多越好」的觀念,被誤為是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但發行強勢貨幣的國家或經濟體,如美國等,因其貨幣可在國際外匯市場中流通,其實並不需要太多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持續成長與國家競爭力並無正相關的關係,而應從外匯存底的組成、成長的原因去分析,開始有學者指出,台灣外匯存底的累積,形同一種慢性毒藥,緩慢地啃食台灣的經濟發展,甚至有學者提出警告,外匯存底恐引發台灣資產泡沫化問題。

外匯存底的快速累積,便意味我們的輸出遠大於輸入。從錢的觀點來說,固然是賺了許多錢;但如果從資源的觀點來看,是把資源大量輸出,用在國內的,便相對減少了。而從貨幣角度來看,外匯存底很多,就表示央行在市場上大量買進外匯、並將新台幣放回市場上,本國貨幣供給增加,可能造成通貨膨脹等問題。

外匯存底相關數據要去哪裡查詢?

在中央銀行網站上可查詢,於首頁下方重要指標/外匯存底處,可獲得進一步詳細資訊。

圖:截自央行網站
圖:截自央行網站

延伸閱讀》2022年外匯存底5,549.32億美元 年增65.24億2原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