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年男車禍後左膝變形跛行 微創膝關節鏡助他重拾長跑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不少人因交通意外造成膝關節粉碎性脛骨平台骨折,長庚醫院的詹益聖教授團隊協助2位傷者,透過微創膝關節鏡合併3D列印精準切骨導引矯正手術,兩人都能重拾熱愛的運動。長庚醫院提到2位30多歲的男性,都是因為車禍造成粉碎性脛骨平台骨折,雖進行不同處理仍難以回復日常生活,其中一位在術後1年仍變形、彎曲不良、跛行及長期疼痛。經詹益聖教授使用微創膝關節鏡合併3D列印精準切骨導引矯正手術,恢復日常行動力。
長庚醫院年收治百名脛骨平台骨折傷患 傳統手術難以完全恢復
在基隆長庚和林口長庚,每年共約收治120例脛骨平台骨折的病人。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骨科教授詹益聖指出,膝關節是由上方的大腿骨(股骨)和下方的小腿骨(脛骨)所構成,脛骨平台就是脛骨承接股骨端的關節平面。而脛骨平台骨折是國內嚴重交通摩托車事故中,最棘手的膝關節骨折創傷,這是因為患肢承受劇烈撞擊,導致其膝關節脛骨平台面粉碎性骨折、移位並合併軟組織受損。
脛骨平台骨折傳統的手術方式,無法精準將陷落的關節面完整復位,也無法處理常常合併嚴重的軟組織損傷(高達72%),因此往往需要更大的手術切口或是骨折復位治療不完全,進而產生感染、變形、關節炎等嚴重併發症,文獻報告機率可高達50%。
微創復位手術與3D列印 骨折復位同時治療軟組織損傷
詹益聖教授團隊透過「膝關節鏡輔助脛骨平台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不但能藉由膝關節鏡將關節內的骨折復位,也可同時治療合併發生的軟組織損傷,術後感染率3.3%,優於傳統開放式骨折復位感染率的7到12%。
詹益聖教授強調,此類脛骨平台骨折術後產生併發症的病人,大多是由於當初手術的骨折復位不完全、固定方式不恰當而導致畸形癒合,所以常常合併有巨大的骨缺損、膝關節內或外翻變形及膝關節不穩定,需要再次進行手術。對於這樣的病人,第2次手術很困難,醫師需要在已經癒合的骨折中找出畸形癒合的位置,移除原本的內固定後將癒合處鑿開,重新將骨折復位到原本的關節面再加以內固定。
為克服這項難題,詹益聖教授與台灣科技大學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林上智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合作,致力發展骨科精準智慧醫療應用,近年也有傑出成果。研究團隊針對膝關節複雜的置換、截骨與固定手術,發展出可提供手術前、中與後期的精準定位與導引技術,其中脛骨平台術後癒合不良翻修導引技術,可透過殘留於體內的骨板骨釘影像輪廓,建構3D列印的手術導引板,以解決常見的脛骨平台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高困難度問題。
外傷後如感到腫痛 應到院檢查
目前這項技術已取得台灣專利,且有廠商技轉成功。研發成果更得到2021年國家新創獎與2022年國家新創精進獎,以及2022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之殊榮。目前臨床使用在7位病人,病人術後即可下床行走與膝關節彎曲,柺杖保護2至3個月,追蹤至少2年以上,病人滿意度極佳,皆能重返工作。
詹益聖教授強調,外傷後若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變形,甚至走路困難,經過2週休息仍未改善時,就應提高警覺,到醫院接受檢查與治療,即使是粉碎性膝關節脛骨平台骨折這類棘手病人,也能重拾日常生活。
更多NOW健康報導
▸年後發「福」想斷食瘦身恐復胖 健康減重從4面向著手
▸尿道炎難康復!小心尿道憩室作怪 醫師示警:不要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