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良語-提升觀光競爭力 帶動服務業成長

相對於國際旅遊強勁復甦,我國入境遊客人數復甦情況卻不如預期。圖/本報資料照片
相對於國際旅遊強勁復甦,我國入境遊客人數復甦情況卻不如預期。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從2019年底席捲全球,各國為防止疫情擴散紛紛封鎖國境,使得2020年全球出國旅遊人數較2019年減少74%,對於全球觀光業造成巨大的衝擊。至2022年末疫情逐漸平息,各國國境解封後掀起報復性旅遊潮,加上美中貿易摩擦、東歐與中東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造成全球商品貿易衰退,因此多數國家積極搶攻觀光旅遊商機以補不足,根據聯合國旅遊組織(UNWTO)的預估,2023年全球出國旅遊人數超過12億人次,較2022年成長34%,約為疫情前的88%。

相對於國際旅遊的強勁復甦,我國入境遊客人數復甦情況卻不如預期。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來台旅客人數為648.7萬人,雖較2022年大幅成長,卻僅為2019年來台旅客人數的54.7%,復甦力道明顯低於全球旅遊業。而原本交通部設定2024年來台旅客人數目標為1,200萬人次,但因兩岸關係緊張影響陸客來台,有可能要將目標下修至1,000萬人次。只能期盼520新政府上台後,兩岸觀光有重新啟動的機會。

■陸客來台卡關,東南亞旅客占比躍升

不過若從來台旅客的居住地來觀察,發現相較於與疫情前,來台觀光客的組成結構已經有所不同。新冠疫情前來台旅客以陸客為主,2019年的旅客人數占比為22.9%,其次依序為東南亞地區21.9%、日本18.3%、港澳地區14.8%與韓國10.47%。而2023年東南亞地區的來台旅客人數已經回復到疫情前的86.9%,也因此占來台旅客人數比重升高至34.7%,而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的來台旅客人數則僅為疫情前的8.3%、42.8%與59.9%,占比分別為中國大陸3.5%、日本14.3%與韓國11.5%。

廣告

在此波疫後全球觀光的復甦中,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的觀光客減少是我國旅遊業復甦力道明顯低於全球的主因。探究其原因,陸客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外,而日本與韓國的觀光客將台灣作為旅遊選擇的順位後移,除了因為日圓貶值降低日本人出國旅行意願,也吸引韓國人優先選擇日本旅遊,更多的原因是台灣旅遊環境相對不具競爭力,沒有足夠誘因爭取國際觀光客的優先青睞。

■韓日旅客遊台順位後移,台灣旅遊誘因待充實

一、缺乏特色與深度,難吸引國際觀光客目光

旅遊環境可透過地方人文、地理、產物與風景等元素的結合,或是運用大型活動辦理與特有的服務,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特色。不過台灣除了阿里山、日月潭與花東縱谷等景點具有國際知名度外,其餘名山大海景點都缺少識別度。此外,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的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結果顯示,國際觀光客對於台灣夜市印象相當深刻,但各地攤商極其類似,同質化也降低對於國際旅客的吸引力,難以吸引國際觀光客重複到訪。

二、交通與資訊配套服務不夠完善,不利旅程安排

眾所周知外國旅客到日本自助旅行時,必然會使用到各式各樣的交通票券,在指定時間內就可以無限次搭乘一定範圍內的新幹線、鐵路、地鐵,甚至是巴士等,同時輔以相關資訊提供,方便國際旅客進行旅程串接。反觀國內雖然有多元多樣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各自獨立營運,整合度相對不足,造成國際旅客行程安排困難,旅遊體驗難以提升。

三、國際化程度較弱,無法應對觀光客需求

觀光產業自身產值雖可能不若高科技產業那般亮眼,但國際觀光客在整個旅程中的食、宿、遊、購、行等面向之需求,對於相關產業的效益擴散帶動效果不容小覷。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的「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019年來台旅客人次1,186萬人,食宿遊購行等活動創造的消費金額高達新台幣4,456億元。不過台灣的觀光環境無法滿足國際旅客需求,除外語溝通能力偏弱,相關消費資訊如店家菜單或產品的外語介紹資訊也不足,難以吸引國際觀光客入內消費,無法將觀光需求轉換成實際的營業收入。

疫後國際旅遊強勁復甦,各國都積極爭取國際旅客到訪,綜上所述之問題都必須加強改進以提升台灣的旅遊產業競爭力,也才有機會成為帶動國內服務業成長的另一強力動能。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國與瑞士擬股市互通
兆豐銀籌組志強-KY 2.5億美元聯貸
台驊:明年H1海運賣方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