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益書摘】美元怎麼縮水了?通膨是金錢失去價值時造成的物價扭曲!

本文內容出自方言文化《富比士談通膨:在萬物齊漲的時代,你如何看對風向,穩穩布局獲利》(Inflation: What It Is, Why It's Bad, and How to Fix It),由三位作者合著:《富比士》總編輯史帝夫.富比士(Steve Forbes)、世界貨幣政策與經濟史權威奈森.路易斯(Nathan Lewis)、著名評論家與作家伊莉莎白.艾姆斯(Elizabeth Ames)。

許多社會新鮮人經常納悶, 為什麼他們連房租都快要付不出來; 但多年前父母賺的比他們現在還少, 卻買得起房子。 美元因為通膨而穩定貶値就是主要原因。 是的, 你的父母賺的錢比較少; 但那個年代的美元比現在還要有價値得多。

美元怎麼縮水了?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根據衡量生活開銷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來計算,自一九七○年起,美元的購買力已降低了百分之八十六。

但評論者指出,物價指數並沒有衡量某些支出(最明顯的就是醫療險的費用),因此低估了通膨真正的效應。如果我們觀察傳統上用來衡量貨幣價值的黃金價格,就會發現美元的貶勢其實更劇烈。一九七○年時,一盎司黃金價格是三十五美元,現在則要價一千八百美元─美元的價值重挫了百分之九十八。

再看可口可樂和大麥克漢堡。一九七○年時,一罐十二盎司的可樂要價 0.1 美元、一個大麥克漢堡只要 0.65 美元。五十年後,大麥克的價格漲了將近八倍─現在約 4.95 美元。顯然這些產品的內容物並沒有改變;但為什麼價格會漲這麼多?原因就是:美元縮水了。

物價上漲只是通膨的症狀,並非原因

通膨有兩種:「貨幣型」(monetary)和「非貨幣型」(non-monetary)。若想了解一國經濟發生什麼事,就必須知道這兩者間的差異。

廣告
  • (1)非貨幣型通貨膨脹

有些經濟學家將真實世界的供給與需求變化所造成的廣泛物價上漲,稱為「非貨幣型通膨」。這種通膨會發生是為了回應市場事件;但當市場穩定下來後,這種通膨也會修正。例如惡劣的天候導致農作物歉收,價格就會上漲;或農民想賺一波而提高農作物產量。結果呢?價格就會逐漸下跌。

非貨幣型通膨的起因也可能是因為政府干預市場,造成人為因素短缺。舉例來說,房租管制使得建商不想蓋新房子,或政府強制調高最低薪資,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以及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化。如果法規取消,這些漲勢都有可能會下降;換句話說,非貨幣型通膨通常是短期現象,終究有辦法解決。

但這種通膨不是本書要探討的,而且也不是通膨真正的意思。但通膨不只是物價上漲,而是金錢貶值所造成的價格扭曲。只把通膨定義為「物價上漲」,並沒有傳達出這個詞給人的不快感──商品與服務沒有明顯的理由卻大幅上漲,令人感覺不太對勁。

  • (2)貨幣型通膨

比較類似金錢的崩解,好比一年前要價一百美元的運動鞋,忽然之間變成了一百五十美元。或是你每周的採購清單以前要花一百美元,現在則是接近兩百美元。你不禁納悶:這真的都是疫情造成的嗎?這些生活雜物的花費好像太誇張了。

其實物價早在疫情前就開始上漲。例如你在二○○○年買的房子價格是六十萬美元,當時沒有花一毛錢在裝潢整修上;而現在時間有些久遠,不少東西需要修理了。順帶補充,這個社區並沒有變得搶手,仍有很多其他房子待售;但二十多年後的二○二一年,你的這間舊房子售價已將近九十三萬美元了。

你原本很高興有這一筆「獲利」,結果卻發現九十三萬美元在二○二一年能買到的房子,價值勉強和你剛賣掉的老房子差不多而已。你甚至可能得再多花點錢,才能買一間新房子,不然就是屈就於便宜一點的房子;這就是通膨。因此我們要提出一個更精簡的定義:通膨就是當金錢失去其價值時造成的物價扭曲。

貨幣型通膨和非貨幣型通膨各有不同的原因和結果;但正如在疫情期間看到的,兩者可能同時發生:貨幣型和非貨幣型因素可以同時推升物價。了解國內經濟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你的財務狀況)的關鍵在於,知道如何區分貨幣型通膨和非貨幣型通膨。

舉例來說,如果你進行了幾項房屋修繕,且所在地的房市並沒有很熱門,那麼就算你的房子售價將近百萬美元,並非代表房子很神奇地變得更有價值,而是因為美元逐漸(而且完全是人為因素)貶值,導致房子的價值被扭曲了。

看穿通膨的「金錢幻覺」

上述假設的房屋價格主要是反映多年的低通膨環境;但人們大多看不清實際的情況,誤以為自己的房子價值增加高過真正的價值。這是因為所謂的「金錢幻覺」,也就是人們傾向錯誤解釋被通膨扭曲後的價格,以為這是反映「真實世界」的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價格扭曲是通膨和金錢價值持續縮水的結果,不過多數人卻仍習慣假設金錢的價值是穩定的。

人們很容易陷入金錢幻覺的陷阱,認為自己的錢是穩定的。雖然美元在貨幣市場中的價值下滑,很少有人能了解,美元在外匯市場的價值,就是它在你口袋裡的價值。

我們要如何知道美元的情況呢?要用什麼來和美元做比較?經濟學家會觀察好幾個指標:他們將美元比較一籃子消費者商品與服務(即 CPI)、商品期貨價格、諸如英鎊等其他主要貨幣,或是其他的指標等。但黃金仍比這些指標好得多,因為將近兩個世紀以來,黃金都是美國穩定貨幣價值的主要標準。

黃金一直都被用來衡量貨幣的價值,因為黃金在歷史上的內在價值一直都沒什麼改變。專家預估,全球已開採約七十億盎司的黃金,而且到了現在幾乎沒有佚失。黃金的供給與需求相對穩定,相對其他經濟體的價值也仍穩定。因此當金價漲跌時,價格變化並不是反映黃金本身的價值,而是美元價值的波動。

前聯準會主席亞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發現,數十年來「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不斷波動;但黃金對商品與服務的比例仍相對穩定。」

黃金是重要通膨指標的原因

因為黃金的價值比經濟體中其他東西來得穩定,使得它成為美元價值的重要標準,以及通膨展望的標準。當你需要花更多美元來買一盎司的黃金,且這個趨勢持續好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話,就表示美元的價值正在下滑。

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商品期貨價格、匯率和其他指標也都是這樣,那麼你就可以確定,國內經濟和許多物品的價格正在經歷「貨幣型通膨」。相反的,黃金也會告訴你,通縮是否反映貨幣變強,還是只是市場對物價產生壓力。

金價是尤其重要的指標,因為經濟體是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可能會產生令人混淆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訊號;但黃金可以排除這些雜訊。舉個例子來說,在二○○八到二○○九年的大衰退期間,聯準會的歷史性貨幣寬鬆政策,也就是量化寬鬆,使金價飆上每盎司一千九百美元─這表示美元價值嚴重大跌,並警告可能會產生通膨。

但許多消費者物價實際上卻下跌,為什麼呢?因為企業和個人仍難以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中恢復,買賣的人數都變少了。但即使沒有發生歷史性的危機,通膨仍需要時間在經濟體內運作。

 

責任編輯:陳涵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商益書摘】《史上最大投資機會》:我們正面臨大規模的財富移轉!
【商益書摘】投機與投資的藝術:預測重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