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的擴張期?
景氣循環周而復始,去而又來,像一年四季,因此有人以春燕形容復甦,以寒冬比喻蕭條,然而,大自然是規律的,節氣都有定期,反觀景氣春天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寒冬可能半年,也可能五年。
19世紀,美國曾歷經五年景氣寒冬,而1930年代景氣大蕭條,景氣寒冬也將近四年,在景氣循環裡,春天就是擴張期(expansion),冬天等於收縮期(contraction),自1990年以來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協議,自由貿易邁向新里程碑,也改變了景氣循環,此後美國、台灣的收縮期降至一年以內,而擴張期有時可長達十年。
柯林頓總統任內就一直處於擴張期,樂得他稱此為新經濟(new economy),而即使像2008年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美國這個寒冬也只有18個月,更令人意外的是,2020年的疫情重創美國,但萬萬沒料到,這次美國收縮期只有短短兩個月,簡直令人不可置信。
六年擴張期 50年來最長
台灣也是如此,1980年在二次石油危機衝擊下,景氣歷經三年寒冬,是史上最長的收縮期。隨著貿易自由化,生產規模擴大,貿易成本降低,1990年以來台灣景氣收縮期很少超過一年,而擴張期總在兩年以上。這次更不得了,自2016年初景氣開始回升,迄今已逾六年,這一波景氣擴張期已創下50年來最長,換言之,自蔡總統上任以來,我們一直處於擴張期。
雖然說,擴張期是景氣的春天,但和昔日相比,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以前邁入擴張期,經濟成長、薪資成長如響斯應,以第七次循環的擴張期(1985~1989年)為例,實質總薪資平均年成長8.2%,那真是美好的年代,好景不常,晚近第14次循環的擴張期(2012~2014年),實質總薪資平均年增率僅0.04%,而第15次的擴張期(2016年~2022年)雖然亮了不少顆景氣紅燈,股市甚至漲逾18,000點,然而實質總薪資平均年增率也只有1.2%,與美好年代相比,實有天壤之別。
薪資成長無感 削弱消費
蔡總統任內的擴張期雖是50年來最長,然而反映在薪資上卻僅杯水車薪,這樣的擴張期雖名為擴張,但對多數上班族而言,沒有絲毫擴張的感覺,景氣擴張昔日歡似春天,今日已淡如秋天。
景氣擴張期之所以淡如秋天,其原因仍在於經濟成長的果實沒有為多數國人分享,1990年前後十年,GDP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約50%,如今只有45%,這樣的分配非僅不公平,由於薪資停滯會削弱消費動能,消費不振又將抑制景氣擴張,如此自然把台灣引到負向循環,所謂景氣擴張也就名存實亡了。
因此,就算年底國發會公布了第15次循環的擴張期長達六年,創了史上最長,但對多數人而言,也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小檔案■美國1930年代大蕭條,經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認定,美國景氣自1929年8月達到高峰後逐月下滑,直跌到1933年3月才抵達這一波的景氣谷底,由峰至谷的這段收縮期長達43個月。
小檔案■19世紀經濟學家杰文斯認為景氣與太陽黑子的週期性活動密切相關,朱格勒隨後也提出為期10年的循環理論,20世紀康德拉季耶夫更發現了60年的長期景氣循環,這些學者證實了景氣循環雖不似大自然循環如此分明,但隱隱然仍有些規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