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特爾」威盛東山再起,背後推手是她!十年磨劍強攻3億輛車載商機

談起威盛電子(下稱威盛),想必大部分的人都不陌生。2000年初期,威盛曾靠著電腦CPU(中央處理器),叱吒全球市場,在當時被稱作「台灣英特爾」,擁有全球50%的系統晶片市占率,市值更一度逼近兩兆新台幣。

2001年,當時威盛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提起訴訟,雙方纏鬥近三年之後,簽訂了10年技術授權合約,導致威盛的晶片組技術不再是獨家生意,這讓威盛頓失優勢。雖然之後陸續依憑著矽智財(IP)有所進帳,但也讓威盛失去過往的氣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威盛開始思考轉型的路徑。2012年,威盛決心切入需求日漸攀升的AI領域。檢視威盛的成績,截至今年7月為止,累計合併營收達50.82億元,創下14年以來同期新高,年增率為32.6%。

從巨人之姿跌倒,再爬起、轉身,一路的過程當然不簡單。而促成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正是畢業於台大資管系、在威盛有23年資歷、現任威盛電子(以下簡稱威盛)智能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吳億盼。

從小業務做起,一步步帶領威盛轉型

威盛是吳億盼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來應徵的時候,根本連威盛的名字都沒聽過。」吳億盼笑著回憶當初到威盛面試時的情況。在威盛的前十年,吳億盼一開始是從業務助理做起,並逐步成為威盛在美國及台灣研發團隊間的溝通橋樑,轉型為PM(Project Manager專案經理)的角色。

當時,由於威盛與英特爾的訴訟,讓威盛決心切入嵌入式平台市場,調整戰略。威盛現任董事許偉德曾表示:「未來的資訊應用,將從運算導向轉入連結導向,重視的是寬頻的有線連結以及區域的無線網路,而這些應用將帶動嵌入式系統的需求。」

廣告

這意味著威盛將拓展產品組合,分散單押於晶片組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擁有統合銷售、研發兩端豐富經驗的吳億盼,也在2011年升任為嵌入式事業部總經理,發展嵌入式電腦裝置,並掌管威盛全球的研發、銷售、採購、產品和行銷業務。

吳億盼_威盛電子 圖/侯俊偉攝影
吳億盼_威盛電子 圖/侯俊偉攝影

跌倒再起身,「台灣英特爾」開啟轉型二部曲

第一步:切入嵌入式平台市場

嵌入式電腦應用於控制、監視或輔助設備、機器或甚至工廠運作的裝置,這些場景在運算設計上也有別於一般電腦,需要能符合各種商用的需求,軟體還要能調整,威盛表示:「嵌入式和PC最大的不同,就是軟體比硬體還重要。」威盛也因此招募了許多軟體工程師。

嵌入式平台的發展,替威盛累積了一定的運算基礎和軟體人才,然而該如何運用這股力量,卻一直沒有解答。吳億盼透露,在較低潮的時期,公司內部都知道要朝AI轉型,只是怎麼轉、要往哪裡轉,卻一直都是難以回答的問題,「你必須聚焦在一個領域,否則長不出應用。」

第二步:人才、技術到位,強攻車載應用

幸運的是,威盛在2015年迎來了轉機。當時日本最大的計程車隊Japan Taxi看準威盛軟硬整合的能力,找上威盛發展智慧物聯網計程車系統,整合包含電源管理、導航優化和搜集車隊數據等項目,「我們當時沒有solution,是為了這個車隊去訂製的。」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威盛開始認定,車載應用會是未來的重要應用。

吳億盼說:「我們研究過車子前裝市場 ( factory-installed products,指整車出廠時就會裝備的電子產品市場) ,但通常車廠要買的是你的零件,比較難以切入。」於是威盛便朝著後裝 (After Market Installed Products,在汽車出車廠後的零部件改裝) 去發展,「我們研究過,願意投資在IoT裝置上的,會是從車隊開始。」

綜觀來看,從CPU起家的威盛,本身就擁有IC設計能力,加上長年在嵌入式系統軟體技術的耕耘,包含影像及人臉辨識,能夠整合軟、硬體。而這樣的優勢,是威盛在轉型路上相當重要的武器。

威盛有何底氣切入車載?兩大優勢剖析

在確認即將發展智能產品後,威盛也在去年將嵌入式事業部改名為「智能產品事業部」,由吳億盼持續領軍。目前旗下主要產品包含智能車載、智慧工業、智能建築以及智能邊緣(AI邊緣裝置發展工具)。以近幾年的市場趨勢來看,吳億盼說,車用會是成長較快的領域。

有了物流車隊的基礎,威盛也持續探索更廣闊的市場。以堆高機為例,威盛近年在中國擁有不少訂單,包含長城汽車、雙葉汽車零件等都是客戶。在威盛的智能產品中, Mobile360系列中的AI雙向行車紀錄器,除能記錄堆高機前方的影像外,也可對內透過AI偵測駕駛是否有打哈欠、不專心等情形,還會發出警示音以提高駕駛警覺

堆高機雖然相較一般轎車規模較小,但仍具一定規模,「 中、美現在都各有百萬台的堆高機,是一種百萬級的應用。 」吳億盼也總結出兩項威盛能夠站穩市場的重點:售後服務和精準AI模型建造。

優勢一:AI模型、軟體持續更新,讓安全性維持同一水準

首先,既然轉型,商業模式自然也會跟著改變。 吳億盼分享:「這跟電腦賣出去就結束不同,你還要能提供服務。」服務指的是安全性是否能持續維持在同一水準,包含讓客戶了解如何更新軟體、AI模型是否能與時俱進等等。

廖建忠《堆高機2.0》.jpg 圖/圖片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廖建忠《堆高機2.0》.jpg 圖/圖片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其中重要性在於,隨著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重要性提升,工廠內部的員工安全,也被納入治理(governance)評估的一環,「但企業不可能什麼都開發,威盛的系統能提升安全性,幫助客戶達到ESG中『治理』這塊的需求。」吳億盼說。

延伸閱讀:無人車、監視器都能用,威盛聯手Lucid讓AI看得廣又「深」

作為威盛的合作夥伴,和泰豐田物料搬運黃總經理表示,威盛的確打中了市場痛點,「國際上已有安全性的標準,外商半導體客戶也會要求我們產品能符合。威盛對於人類行為資訊的擷取,能與豐田本身提供的系統互補,雙方互有長短。」此外,零事故企業在進行招募時,也會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這當中的困難點在於,威盛的新客戶並非科技公司,不見得知道什麼是CPU,「但他們會說,你這個(錄影)鏡頭會被美國司機用力打,要禁得起司機的重擊。」這也讓威盛必須改變方式,從「客戶需要什麼」來思考市場。換句話說,溝通的語言必須改變,因為這也是服務的一環。

吳億盼表示:「我如果是拿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的心態來做,我們不僅會做得很小,也無法提供客戶要的價值,但這些公司是願意付錢來獲取服務的。」

優勢二:建立精準AI模型,減少客戶使用麻煩

其次,是精準的模型建立。 吳億盼分享,曾有個工人反應,明明沒有打哈欠警示音卻整路響起,讓他不堪其擾。「後來發現因為那個工人他留了落腮鬍,系統就判定為他ㄧ直張開嘴巴。」聽起來雖有趣,但倘若威盛無法處理這樣的細節,對於企業來說,將會造成諸多的麻煩,「一定要讓判定很精準。」

那麼,威盛的AI模型是怎麼建立的呢?吳億盼解釋,威盛的技術能透過少量的樣本,做出大量的情境模擬,再透過這些情境來生成AI模型,具體細節則不便透露太多,「這是我們的核心技術之一,所以即使別人做得出類似的競品,只要他的AI沒有我的精準,我們就依然有護城河在。」

不過,由於工程車輛的形狀都不同,要達到精準其實不容易,「像是日本的堆高機,操作人員都是站著,跟美國不同,我們的錄影角度就必須要能調到符合才行。」吳億盼笑說,她時常當空中飛人,穿梭在不同國家,為的就是到實際的應用現場察看狀況,以瞭解客戶真正的痛點在哪,才能回頭來優化產品。

從堆高機到採礦車,威盛瞄準3億台車載商機

從物流、堆高機站穩腳步後,威盛又進一步進軍重型設備市場,希望一網打盡所有商用車量,「工程車通常是奇形怪狀,環境很險惡。」吳億盼說,威盛是隨著堆高機、物流產業的推進,打好了基礎後,才進一步切入重型設備,「雖然車款長相不同,但原理大同小異。」

採礦車 圖/吳億盼提供
採礦車 圖/吳億盼提供

其中,吳億盼對礦場特別印象深刻,「去到礦場,才會想說說:『蛤?原來會有這樣的問題!』」吳億盼以美國開採花崗岩、稀土等礦場公司為例,「光是一個開採公司,就有幾百個礦坑,但他們要的,是把出事的機率通通降到零。」

困難之處在於,採礦車一台近乎10公尺,相當於三層樓高,人一站上採礦車,根本看不見方圓幾公尺內的物品,加上採礦場通常都是漫天飛沙,能見度低,倘若移動中的機台旁邊站著其他工人,稍未注意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採礦車 圖/吳億盼提供
採礦車 圖/吳億盼提供
美國採礦場 圖/吳億盼提供
美國採礦場 圖/吳億盼提供

吳億盼解釋:「這跟一般汽車只是A柱擋住的情況完全不同,有好多的死角都是難以想像的。」而這也是為什麼,精準的AI辨識在礦場這樣險惡的環境中,更為重要。

那麼,商用車市場的規模究竟多大呢?吳億盼分享,汽車後裝市場約有10億台,威盛則瞄準其中約3億台以上的商用車商機。

吳億盼也透露:「購買像開拓重工(Caterpillar)重型工業設備的客戶,就會使用到我們的產品。」另外,威盛的車載視訊系統已切入日系車廠供應鏈,並已開始與AWS(亞馬遜網路服務)聯手合作,建置雲端平台。

王雪紅充分授權!吳億盼:轉型最難是建立信任

走過十年的轉型陣痛,吳億盼也分享了她的改造秘訣:「 首先要拿掉濾鏡,看看自己是什麼樣子,接著盤點優勢跟劣勢,最後才是去創造內部共識,重塑一個新的文化,創造信任。 」而這正是威盛從找出自身在運算設計的優勢,到瞄準物聯網的戰略轉向的寫照。

除了組織內部的改動,吳億盼直言,最後一步,是令她耗費最多心力的地方,「有時候會議上的激烈爭執,我反而會安靜讓大家都吵完,不是所有的爭執都是壞的。」

吳億盼透露,她也會在公司內分享拜訪不同場景的經驗,讓工程師能更了解他們所設計的產品,是被運用在哪些地方、為何會被要求更改設計。吳億盼表示,威盛的收割期已經近在眼前。

82634350_10156944742483927_3074879555220013056_n.j 圖/VIA
82634350_10156944742483927_3074879555220013056_n.j 圖/VIA

而最終能轉型完成,背後也有賴於高層的支持,「我那時候是被完全授權的狀態,王董(王雪紅)和陳董(陳文琦)給我很多空間,他們從來沒有限制我一定要怎樣,就是充分授權。」對吳億盼來說,兩位董事長的做法,起到相當大的幫助。

作為一位徹頭徹尾的威盛人、歷經過最好和最壞的時代,練習拳擊已長達十幾年的吳億盼,始終保有著鬥志,將帶領團隊走上全新道路,續寫威盛的下一個篇章。

延伸閱讀:鴻海為何看上蔣尚義?車用佈局還缺什麼?專家解析鴻海野心:半導體扛棒效益

責任編輯:林美欣

更多報導
王雪紅出任聯想獨立董事!專家:手機「沒戲唱」,強強聯手佈局元宇宙
威盛宣布35億元賣出德州CPU子公司Centaur!英特爾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