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質變已發生 台灣資本發展的下一步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驟變對台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永佳捷董事長許作名以其長年在兩岸打拚的心路歷程及觀察,撰寫《台灣資本1949~台商學》一書,許作名指出,全球化已經發生質變,正朝向美、中各自為首的兩大板塊靠攏,台灣的發展極不可能自外於大陸,台商應積極準備第二套劇本因應。

許作名在書中以自身的永大電梯為例,描述1949年以來眾多成功的中小企業,西進大陸後從沒沒無聞的在地品牌,躍升為國際大企業,進而引來「野蠻人」覬覦而誘發經營權之爭。許作名也與中研院政研所研究員冷則剛、博士後研究員劉明浩等專家就「變質的全球化」與「台灣資本下一步」等議題,舉辦論壇討論,提供見解。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前幾年中美貿易戰已顯示,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極大(尤其COVID-19疫情後),台灣企業面對全球生產網絡的重新配置,必需進行戰略調整,快速適應新的國際環境,探索更加多元的市場策略以及創新技術的應用,重新考慮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特別是在科技、製造業和出口導向的產業上。

許作名表示,中美抗衡及地緣政治新局下,全球形成二大板塊,一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及東亞國家板塊,包括加拿大、歐盟、澳洲、日韓等,另一邊是以大陸為首的威權國家板塊,包括俄羅斯、伊朗、中亞斯坦諸國、非洲與其他洲發展中國家等,還有有一些是處於二大強權之間的板塊,包括印度、東南亞諸國、中東如沙烏地阿拉伯諸國、南美等,也包括台灣。

這本書撰寫的過程中,先後發生了俄烏戰爭、以哈戰爭,而發生地緣戰爭的條件,包括領土、主權(管理權)、國族、意識型態、影響力擴張、外國勢力介入等等,這些條件台灣完全具備,換言之,台灣距離觸發戰爭的紅線相當接近。

廣告

美中關係持續惡化、東亞地緣政治風險增高,面對與大陸加速脫鉤的西方,加上兩個板塊的全球化下,國家介入市場成為常態,許作名以「修昔底德陷阱」、「鄰居和槍」的安全困境故事為例,他說,在美國擁槍合法,但為了擔心自身安全,只好每個人除了備槍,還想方設法準備更多、更有威力的槍防備並震懾對方(鄰居也備槍);美中二大強權對抗的結果,極可能把台灣捲進去,台灣資本該如何面對下一步、何去何從,值得深思。

許作名認為,全球化形成兩大板塊,成本與效率將揮別過去的美景,「China+1」、甚至「China+n」的策略,藉此風散風險,是不得不的趨吉避凶之道。

台灣對地緣政治並不陌生,但此時台灣正面對全新的地緣政治。從1949年以來台灣的資本發展觀察,台灣充分利用1949年起的美援以及美國、甚至是全球市場對台灣開放,加上台灣全民與政府的努力,躋身亞洲四小龍;1989年後台灣資本轉進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擁抱大陸加入WTO後的全球一體化經濟浪潮,台灣企業、特別是家族企業,曾經倚賴文化、語言、生活習慣相近的大陸市場而成長,但接下來將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如台灣這類企業跨足兩個最重要的全球經濟體,現在必須面對挑戰,在極不熟悉的地理環境中尋找新市場。

中研院政研所教授冷則剛表示,自己在政大開了20年有關全球化的課,比較20年前和現在的課程大綱,發現20年前和現在,是二個完全截然不同的世界,20年前,兩岸都加入WTO,距離戰爭很遙遠,對未來充滿想像,但過去樂觀的全球化,現在則面臨在地化需求興起,已經幾乎消失的地緣政治又重新在課堂與學術討論中出現,在美、中兩大強權板塊之外,例如東南亞和非洲「南方興起」更不容忽視。

冷則剛認為,在此趨勢下,全球人才的自由流動,以及乾淨產業鏈、民主產業鏈、友岸外包等的興起,科技發展的速度超過政治工具使用的效度,未來很多政經發展的動力,未必由國家推動,企業扮演的角色更形吃重,國家和企業的互動與博弈,將是未來更要關注的議題。

為該書寫推薦序的哈佛教授任美格(Meg Rithmire)與許作名的聊天中提醒,過去由於大陸是全球製造業中心,在大陸開展工廠或作生意,成本低、效率高、回收快,以至於出口到全球或推展內需市場,效益好,但這種情形以後由於地緣政治關係,恐怕不容易發展,而且情況可能只會愈來愈差,不可再存有過去美好的幻想。

許作名表示,台灣資本的未來發展,很難自外於大陸,且不可能在短中期脫離大陸,但面對當前的中美對抗困境,唯有以理性務實的決策與態度應對政治現實,不變相操弄「一個中國原則」,不偏激主張台獨,政府要幫資本家穩定及分散風險、擁抱新的經營環境風險,提升專業能力,找到第二套劇本,台灣資本才能持續在全球經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光電建新廠 擬發可轉債籌資35億
中國與瑞士擬股市互通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