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中小紡織業南向,挑戰加劇

【時報-台北電】中美貿戰,全球紡織產業外移東南亞、非洲及美國地區;不過,包括越南在內的TPP國家,當地政府強調「Local to Local」政策,加上TPP等關稅協定,規定「yarn forward」(從紗到成衣需當地製 )才能免稅,這讓國內許多中小型紡纖廠,因各種因素無法到當地新建一條龍生產線或必須符合免稅規定,不得不在當地採購原料而讓成本加重,競爭力降低,且要面對當地日、韓、大陸廠商的搶單,未來營運挑戰性高。

法人因此預測,包括東隆興、利勤、集盛、聯發紡、南緯等中小型紡纖族群,可能會因中美貿戰,毛利及獲利能力恐面對更劇烈的挑戰。

集盛及聯發紡等傳統絲、紗線、尼龍廠,其規格化產品在市場供給大增、價格「易跌難漲」下,近幾年營運挑戰性本來就日益增高。聯發紡的主要生產線在中國大陸,在中美貿戰下,與東南亞地區廠商爭訂單的競爭力更減弱不少。

東隆興雖已將車縫線移至越南、柬埔寨廠生產,但主要業務布紗並沒有移出,此乃因為越南缺乏尼龍66的製造原料。但TPP中對於紡織成衣業原產地認定標準採取「yarn forward」,針對彈性紗規定更加嚴格,須區域內完全製造(wholly formed),即從纖維製造到後續所有製程須完全使用區內原產物料。

因此,東隆興勢必得向TPP成員國購買原料,此舉將導致整體成本上升,再加上台灣並非TPP成員國,所以東隆興會受到關稅壁壘的影響,導致成本再度提高。因此未來區域貿易協定發酵後,將使東隆興面臨營運上更多的挑戰及競爭。

集盛、聯發紡及東隆興今年第一季的營業毛利率都至少比去年同期下滑2-4.5個百分點。

主要產項為針織網布的利勤,過去二年在市場競爭激烈,東南亞地區同質產品增加下,訂單量縮減,加上主要客戶Nike、adidas等廠前二年庫存增加,下單趨於保守下,讓利勤2017、2018年獲利大幅衰退。不過,NIKE等品牌客戶已恢復拉貨動能,利勤從今年開始已重回成長軌道。(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袁延壽/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