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指數基金規模擴大會讓資產泡沫化嗎?

指數化投資的正式歷史,是從 1976 年先鋒標普 500 指數基金開始,經過 40 多年的發展與成效證明,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成為市場上重要的力量,尤其在指數化投資最發達的美國,相關指數基金(含傳統開放型基金和指數 ETF)的規模,大約已達美國股市的 1/3 到 1/4 之多。

也因此開始有人提出了警告,像是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甚至還有人認為被動投資已經成為「泡沫」,並將造成市場更加動盪。

突竟指數化投資規模愈來愈大,是否會產生上述這些問題?對投資市場與指數化投資人可能帶來什麼影響?本文即從幾個面向,探討被動資金擴大相關可能造成的結果。

一、指數化投資會泡沫化嗎?

泡沫化一般是指因為大家爭相買進,造成特定證券價格遠高於合理的價值,最終泡沫破裂時價格將大幅下跌。

目前如果以投入指數化的資金規模而言,的確不輸給以往因過多人投入而泡沫化的資產,例如 2000 年前後的網路科技泡沫。

但以往的泡沫化是資金熱潮集中在特定類型的標的,而並非像指數化投資是按市值分散在整體市場,因此被動投資資金的持續增加投入,並不會讓市場上任何特定標的價格特別過度膨脹。

所以要說被動投資造成泡沫化,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整個股市(或其他資產市場)的價格都過高產生泡沫。但實際上整體股市的價格,並非全由被動資金,而很多時候更多由主動投資者的買賣來決定(包括使用指數基金擇時擇市的投資人),所以要說因為被動投資會造成整體股市泡沫化,是不太合理的說法。

二、市場效率與流動性的問題

也有人擔心被動資金的規模過大,這些資金不選股擇時只會持續買進持有,會造成市場上發現價值的主動投資者不足,讓市場效率會變差,甚至市場流動性也會有問題。

廣告

但以目前來說,即使被動資金的量體很大,但被動資金的交易很少,大多數決定市場價格的交易,仍是來自主動資金。而且,即使是指數基金(尤其是 ETF),很多持有者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被動投資者,而是中短線擇時進出的主動投資人,仍對市場價格的決定和流動性有幫助。

整體而言,如果市場上真的幾乎只剩被動投資人,市場效率和流動性真的很可能會變差,但以目前來說,即使在美國,主動資金與使用指數基金擇時進出的投資人,仍扮演著主要角色,因此市場效率與流動性尚沒有問題。

三、會增加市場波動嗎?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指數基金規模這麼大,加上又會在上漲時買進,下跌時賣出,會造成市場更大的波動。

但首先,市值加權的指數基金本身並不需要在上漲時買進,下跌時賣出,而是市值會隨著成分股的漲跌自行調整,僅在指數成分股調整時,需要作出少數股票的買賣,因此對整體市場影響有限。

其次,即使有投資人在市場上買進賣出 ETF,也不是直接買進賣出成分股,除非買盤或賣盤明顯較大,產生較多的套利申贖時,才會影響市場。

因此對市場的影響,其實會小於同等資金直接買賣股票,ETF 的機制反而提供一定的緩衝效果。

如果是開放型指數基金,的確投資人買進賣出時會較直接影響市場,但從 Vanguard 的實際數據來看,指數化投資人並不常在上漲時多買進,下跌時賣出,反而很多時候在下跌時買進較多,因此這些被動資金,不但沒有造成市場更大波動,其實反而有時會有穩定市場的效果。

四、內扣成本降低

被動基金的規模變大,對於指數化投資人有利的一點,就是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