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漿紙會議在台北恢復舉行,聚焦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科技創新三主題

【財訊快報/記者劉居全報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亞洲漿紙產業永續發展會議」(「亞洲漿紙會議」)停辦五年後,由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造紙公會)接手於今(30)日在台北萬豪酒店恢復舉行,總計162位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等地區近60家公司代表參加。本屆會議聚焦環境、社會、治理(ESG)、氣候變遷以及科技創新三大主題,共同思考造紙業未來方向。造紙公會理事長黃鯤雄以大會主席開幕致詞強調亞洲在全球造紙產業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國際研究組織RISI統計,2021年亞洲總產量達1億9,992萬公噸,占全球總產量(4億2,342萬公噸)47.2%。全球前10大生產地區中,亞洲國家就佔5個(中國、日本、印度、印尼、韓國),台灣緊次於泰國、越南排名全球第22大造紙地區。

近10年亞洲造紙產量成長率也領先其他區域,亞洲區造紙2021年總產量與2012年(1億7,436萬公噸)相比成長14.66%,同期歐洲成長2.51%、北美不增反減8.57%、拉丁美洲成長9.76%。進一步分析亞洲內各造紙市場,以越南發展最為快速,產量從2012年(188萬公噸)到2021年(448萬公噸)成長2.3倍,而其人均消費量只有53.3公斤,顯示越南市場未來發展不容小覷。

「亞洲漿紙會議」由台、日、中、韓四地造紙公協會輪流主辦,為亞洲漿紙業界最大交流盛事。上(六)屆於2018年10月假韓國釜山舉辦,原定兩年舉辦一次受新冠疫情影響暫緩,今年(第七屆)得以恢復舉行,人數規模也回復疫前水準,共計9個地區、162位國內外代表報名參加。

台灣造紙業於2021年達到448萬噸生產高峰,比2020年成長2.8%,其中紙板生產量達368萬公噸,比2020年成長3.4%,創史上最高紀錄。但2022年下半年開始市場需求緊縮,2022年總生產量較2021年減少5.3%,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同期相比也減少5.5%,2023年第三季市場略微回升,累計1到9月紙與紙板總生產量為303.9萬公噸,與2022年同期相比減少4.4%。

今年2月「氣候變遷法」正式頒佈,造紙業從『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大策略致力節能減碳,宣示在綠電、生質料源、電力係數等外部條件充足搭配下,可望2030年碳排量降至361萬公噸,與2018年碳排量(449萬公噸)相比減少19.5%,和2005年碳排量(460.8萬公噸)相比則減少21.5%。

本次會議特別邀請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以『紙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強調紙業具有全循環及碳儲存的特性,漿紙業要朝發展生質能源、行銷代塑產品、醣材料應用等三大契機轉型;此外正隆(1904)以『S.M. A.R.T智紙,建構永續韌性』,分享S(資源減用). M(轉廢為能). A(產銷智能). R(回收再生). T(先進製程)五大智紙策略,以及以大帶小供應鏈議和行動,從評鑑、輔導、聯盟打造永續生態系。

歐洲造紙產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European Paper Industries, CEPI)及國際森林及造紙聯合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Forest and Paper Associations, ICFPA )主席Jori Ringman特別為本次大會錄製影片現身強調,紙要朝向不斷的循環再利用,發揮固碳本質。紙業是與木材相結合的產業,歐盟地區若沒有造紙業,溫室氣體量會增加20%,勉勵歐亞造紙業者共同努力創造新的未來產業。

「亞洲漿紙會議」明(1)日則安排國內外代表觀摩中華紙漿(1905)觀音廠。中華紙漿觀音工廠主力運營美紋紙膠帶生產,並積極發展特殊材料塗佈工藝,創造完全可回收材料研發基地,參觀重點著重在綠色能源、全紙回收循環再生、以及纖維材料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