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疫苗戰 不能只求快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發疫苗,中國和美國都已有疫苗進入人體試驗。但以傳統方式或基因重組技術製造的疫苗,注射後產生血中抗體的體液性免疫,是否足以對抗新冠病毒仍有待觀察。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民間生技公司共同研發的疫苗,3月16日在西雅圖進行全球首次人體臨床試驗;首階段有45人,注射第1劑試驗性疫苗,1個月後再施打第2劑,12到18個月後判定效果。而中國軍方科學團隊和民間企業研製,以腺病毒為載體的重組新冠疫苗,志願者為武漢地區居民108人,分成低劑量、中劑量和高劑量3組,於3月19日開始注射試驗性疫苗,觀察半年,將測定抗S蛋白特異性抗體來判定疫苗效力。

筆者猜測美國研發的應是mRNA疫苗,先將新型冠狀病毒刺突基因序列轉化為mRNA,製成疫苗、注射入人體後,會誘使人體產生病毒蛋白而促使免疫反應,為類似死毒疫苗劑型。中國研發則以腺病毒為載體的重組新冠疫苗,類似弱毒疫苗劑型。其實,要對抗由呼吸道等粘膜入侵的新冠病毒,疫苗施用於人體,必須能誘發免疫球蛋白A(IgA)抗體進入粘膜組織,抗敵於粘膜境外,弱毒活毒疫苗才可達成此任務。美、中研發的疫苗將來都要以測試者血中抗體作為判定效力的依據,其實作攻毒試驗才能知疫苗的真正保護效力。

由於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主要途徑為由口、鼻、眼等粘膜細胞侵入,因此,施用疫苗後產生的抗體,要能有效阻隔病毒入侵這些細胞。注射死毒疫苗,人體主要產生免疫球蛋白G抗體,這種抗體對阻隔病毒的能力差,何況其也很難進入粘膜組織發生作用。再則,注射或鼻腔噴霧活毒疫苗,能產生中和病毒能力強的免疫球白蛋A,其可分泌存在於粘膜組織,發揮體液性和細胞性免疫反應,即以中和抗體和經刺激的白血球吞噬作用,可有效阻隔病毒的入侵。但因減毒活毒疫苗涉及安全性和病毒毒力回歸問題,種毒篩選費時,不是短短18個月就可製造出來的。

3月31日美國嬌生公司宣布最遲於今年9月進行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試驗,該疫苗為利用製造伊波拉疫苗所使用的專利株化細胞和製造技術,也算是一種基因重組疫苗。這些利用現代科技縮短製程,急著推出的疫苗,筆者推測其效力,應遠遜於經年研發才能完成的傳統弱毒活毒疫苗。希望美、中的新冠疫苗,不要淪為只是令人質疑效力的「安心牌」疫苗才好。(作者為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