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政研所博士後研究員 劉明浩:保護主義掛帥 國家成市場新玩家

在全球化新局及兩岸關係緊張下,台灣資本該何去何從、趨吉避凶?為《台灣資本1949~台商學》進行研究及文字整理的中研院政研所博士後研究員劉明浩表示,地緣政治、中美抗爭影響下,全球化並沒有死亡,只是進入新變局,台灣企業勢必得發展多元化市場、強化在台生產基地等因應,並充分利用台灣企業在兩大市場之間溝通協調的獨特地位,供應鏈調整是必須要做的策略布局。

企業如果工廠在大陸,市場在美國,該怎麼辦?劉明浩表示,對於規模較大的企業,可考慮將生產線按照美國和大陸的市場需求劃分為兩套體系,並充分利用台灣企業在兩大市場之間溝通協調的獨特地位;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可能更傾向於在這兩大市場中選擇其一,以確保營運的穩健。

他表示,1990年以來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包括市場、民主國家與科技高度整合的世界已不復返,因應美中競爭、疫情、戰爭(俄烏、以哈)的衝擊,各國開始把「生存」視為首要,追求「安全」取代了追求「效益」。

「國家」成為市場的「新玩家」,國家干預經濟取得正當性,而關係國家生存的「安全」成為優先考量,因此國家取得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權力;此外保護主義抬頭,各國政府建立獨立的產業鍊、禁止「危害經濟安全的產品」進口。

此外,產業政策回到政客的桌上,政府決定發展哪些產業,非經濟因素決定產業的贏家與輸家,企業也會逐補貼而居,未來企業利潤來自政府補貼下,就有發展出私人關係、群帶關係,且這些關係會愈來愈強大,很一種很壞的狀況。

廣告

且政治體制決定了保護主義的成敗,在民主國家有選舉制度,保護主義可能每四年就要轉一次彎,沒有企業受得了。

劉明浩表示,低生產成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未來幾年某些國家或地區必然面臨全球生產過剩的問題,企業財務的健全性變得尤為關鍵,企業的運營策略中,必需考量政治因素。台灣企業的發展與全球政治經濟動態緊密相連,過去幾十年,企業憑藉其卓越的調整和適應能力而發展茁壯,未來政府更應放寬對企業的不必要規範,尤其是那些以「安全」為由設置的限制,否則企業會「用腳投票」,不會留在台灣。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全台73個行政區 房價年漲逾一成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
欣興董座:載板樂觀到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