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縮輸出 全球壓力更勝通膨?

中國經濟凜冬將至

作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扣。中國1月最新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3%,連續三個月負成長。中國CPI於去年6月正式跌至0以下,雖然8月一度反彈回0.1%,但之後就再也沒回正過。

一般而言,當一個地區連續2季的CPI都出現負數時,即可視其為正處在通縮狀態。若是按照嚴格定義,中國經濟目前仍不算真正進入通縮,然而其CPI數值緊貼0軸徘徊且呈現弱勢格局,確實也讓人無法忽視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的疑慮。

經過多年的疫情嚴格封控,中國民間經濟陷入困境,不少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相繼爆發。例如房地產泡沫破滅,令房地產市場及許多龍頭房企先後陷入危機;地方政府債務嚴重,許多與其連結的資產管理及金融投資公司面臨破產;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等。與此同時,中國與歐美國家關係日益緊張,或多或少也對中國出口帶來壓力。

中國人行行長潘功勝1月24日宣布,2月5日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碼,約能為市場增加長期流動性人民幣1兆元。人行罕見提前宣布降準,且規模超過預期,在外界對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疑慮揮之不去之際,此舉一方面展現力挽狂瀾的決心,另方面卻也印證了通縮疑慮的合理性。

中國過去20年歷經過三次較為明顯的通縮,第一次是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第二次是2002年美國網路泡沫破滅,第三次則是2009年受到美國次貸危機波及。過去這三次的通縮,主因皆是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因此通過國家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很快就讓經濟走出通縮泥沼。

廣告

然而這次中國面臨的通縮壓力,主要卻來自中國內部經濟與政治的雙重結構性因素,並非外部環境因素所造成。這也解釋了為何過去雖然也發生過短暫的通縮,儘管當時經濟數據也不好看,但大家並沒有像這次一樣緊張,擔心中國從此踏上日本長期通縮的道路。

通膨若是流感 通縮就是癌症

CPI持續負成長,經濟陷入通縮,意謂著東西售價越來越便宜,這對於民眾而言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儘管消費者短期的確能受惠於下跌的物價,但是長期而言,一旦人們形成了通縮的預期,認為未來的物價還會比現在更便宜,那麼越來越多的人就會選擇延遲消費,造成市場需求不振。

市場需求不振,物價將持續下跌,企業的盈利便會受到傷害。企業為了生存,只能透過縮減投資或裁員減薪來因應。人們的收入開始減少,自然被迫減少消費,進而導致市場需求更惡化,經濟持續萎縮的惡性循環至此成形。

景氣越差,民眾對自己的錢袋子就守得越緊。去年「降級消費」與「平替消費」在大陸成為全民話題,「性價比」逐漸成為普羅大眾掏錢消費與否的關鍵。許多人從過去只買貴的,到現在只選對的。

德勤於去年發布的「2023中國消費者洞察與市場展望」中提到,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越來越趨於務實和理性。人們減少衝動消費,在購買行為上善用各類促銷活動,樂於「貨比多家」。這佐證了中國消費者如今消費更勤於「思考」與「盤算」,從而增長延遲消費的機率。

去年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還對中國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通縮感到樂觀其成,因為這能夠讓歐美國家購買中國商品的成本降低,有助於緩解其通膨壓力。但富國銀行的國際經濟學家麥基納(Brendan McKenna)早在去年8月便指出,中國已在醞釀通縮,並且可能會影響到全世界。他表示,若中國確實陷入危機並輸出通縮的話,這種情況會滲透到美國,而且相較於通膨,通縮會造成更大的問題,也更難被解決。

單純從貨幣政策切入,就能明白解決通縮為何比消滅通膨更困難。通膨的本質就是錢比商品多,所以對抗通膨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市場上的錢變少。若央行不計後果地升息,終有一天會殺死通膨;但相反地,解決通縮則需要讓更多的錢流入市場,需要靠央行降息。

利率沒有天花板但卻有地板,降息最多也就只能降到零利率或極少數特殊情況下才實施的輕微負利率,降息空間永遠有限。同時,當利率降到一定程度之後,實務上便難再對經濟產生刺激效果。日本長期實施零利率,20多年來依舊難逃通縮泥沼便是最好的例子。

倘若中國真的陷入通縮,中國國內的通縮會如何向外輸出呢?麥基納認為,首先中國作為主要大宗商品消費國,其經濟的好壞對從鐵礦石到鋼鐵等各種原物料商品的全球價格有著巨大影響;其次,隨著國內銷量下降,中國製造商可能會降價,導致更多廉價商品出口到國外。無論是哪一種方式,中國一旦發生通縮,勢必會對中國以外地區的商品價格或廠商利潤造成影響。

天涯若比鄰 通縮一家親

中國經濟正處於逆風,國內消費與胃納量大減,產能過剩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風能、太陽能、汽車製造等多種產業皆是如此。中國有太多的工廠,太多的製造商去年開始迫不及待地尋找出口機會,甚至賠本甩賣都在所不惜,唯一目的就是希望維持住公司現金流,盡量把存貨換回現金。

方舟投資(Ark Invest)經理人伍德(Cathie Wood)14日透過社交平台X 表示,中國輸出的通縮影響比許多經濟學家、策略師預期的還嚴重。在其他條件維持不變下,過去一年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15%,理論上應該會讓該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上升15%,但中國PPI卻反而下滑4%。

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2023年第四季的電動車季度銷量,以52.6萬輛首度超車特斯拉的48.5萬輛,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財經專家謝金河臉書發文指出,「中國最便宜的電動汽車五菱宏光售價只有3.88萬人民幣,好像一台摩托車的價格。經過惡性競爭,到目前為止,全中國新能源車企只有比亞迪賺錢」。

據德媒斯圖加特日報的評論報導,「比亞迪部分汽車售價低於成本,是著眼於未來的賭博,寄望於高昂的電池價格很快就能大幅下降,如果歐洲車廠現在不跟進,到時就可能失去客戶。因此,繼特斯拉之後,福斯也祭出跳水價,以便不在中國競爭對手後面落得更遠。福斯小型純電車ID.3基礎版,在中國目前售價僅約15000歐元,比德國便宜約25000歐元」。

中國搖身變成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國,自然衝擊到德國、日本等傳統汽車大國。面對中國汽車的殺價競爭,這些國家毫無招架之力,往往只能被迫撩落去加入價格戰。歐盟已於2023年10月主動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以確定是否該對中國車企出口歐盟的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保障歐洲本地車企。

謝金河認為,「現在全中國都出現產能全開,價格極度殺戮的景象,從水泥、石化、鋼鐵、太陽能、面板、LED,現在殺到電動車、電池」。其實不光傳產、電子與製造業,就連新經濟產業如網路電商,亦在中國向全球輸出通縮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2015年成立的中國電商拚多多僅花了8年,去年11月市值正式超越阿里巴巴。與此同時,拼多多海外版Temu的手機App,在2023年的多個月份裡霸榜美、歐、日、韓等多國購物類APP下載第一名,用戶數在一年內就超越美國eBay。根據市研公司Apptopia的數據,美國消費者去年在Temu上花費的時間,幾乎是在亞馬遜等主要競爭對手APP上的2倍。

來自中國的快時尚電商品牌Shein,也以價格低、款式多的優勢迅速搶占全球市場。據路透統計,去年Shein拿下全球快時尚近20%的市場份額。Apptopia的數據顯示,Shein以安裝量2.29億次,成為去年全球下載量最大的購物APP。

Temu和SHEIN的共通點之一為均使用自主供應鏈,二者主業都是將中國製造的低價商品直接運往海外的跨境交易。出口廠商借助他們專門打造出的跨境交易平台,即使在海外配送地沒有設立門市或辦公室,也可以順利與當地消費者進行交易。二者另一個共通點就是商品價格廝殺激烈,這意謂在中國電商所到之處,網購商品價格未來可能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中國產業內捲愈演愈烈,將通縮輸出全球已是現在進行式,全世界此刻關心的或許已非這條通縮輸出的起跑線畫在哪,而是終點線究竟會在哪!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00733奪5年報酬王 再搭1檔高股息 5年海賺5倍 比10%配息還香!
不是AI才有基本面!台股92家營收創高 1族群你想不到 謝金河盤點這6檔:今年大爆發
這檔ETF年賺近6成 近100%填息 現在便宜價 僅2開頭 還有8%殖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