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源頭減廢 向海致敬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每年10月到隔年5月,從空中俯瞰台灣西部外海,密密麻麻的竹製蚵棚,靠著竹子和保麗龍浮具,漂浮在海上,但浮筏式養殖衍生成千上萬難解的廢棄物問題。近3年,12縣市陸續投入「海岸清潔維護計畫」,以人力將廢棄漁網、蚵繩、保麗龍回收再用,同時研發替代方案,阻止海廢問題繼續擴大。

俯瞰雲嘉南西岸出海口,隨西南氣流,蚵棚漂泊,保麗龍浮具碎裂四散,是人為所致,得靠人來收拾殘局。

保麗龍處理業者 蔡智勇:「受海水浮游生物侵蝕,等(保麗龍)它的體積面積減少、老舊了,它就會鬆動漂走。」

蚵農 李阿龍:「(保麗龍)2年就要報廢了啦,我1年都要買好幾百塊,500、600塊保麗龍。」

汙染面積大而分散,回收商也得靠空拍畫面,一一鎖定目標。

保麗龍處理業者 蔡智勇:「(保麗龍)拉也拉不回來,漂去哪裡也不知道,不斷巡查,等它靠岸,整理集中回來。」

台南原計畫2022年禁用保麗龍浮具,以EPP聚丙烯發泡材質替代,但韓國、日本、中國大陸都禁用了。

保麗龍處理業者 蔡智勇:「泡棉類的,屬於中部的一些浮具,它還是會破裂。(也沒有比較好。) 對,而且裡面會含沙。」

取而代之,是EP硬體塑膠浮具。

保麗龍處理業者 蔡智勇:「替代方案希望能夠取代保麗龍,原本跟防爆油桶的材質是一樣,所以它很耐撞擊,有破洞磨損也可以做修補,撿回來可以再利用的話,蚵農他會願意再繼續使用。」

離島澎湖、金門等,積極展開海廢屠「龍」記,回收保麗龍,物理、化學處理全用上。

廣告

保麗龍處理業者 高月清:「貝殼它是嵌在裡面去,要徹底去除掉的話就是用削的,削削削削削到就剩40%而已。」

海保署副署長 宋欣真:「像金門他就用冷切的方式,把表面的髒汙、藤壺、海藻把它切掉, 剩下來的保麗龍用冷壓,壓縮它的體積變成成塊。」

海保署執行「海岸清潔維護計畫」,優先將廢漁網、蚵繩及廢保麗龍列為回收目標,統計近3年,參與縣市從6個增加到12個,廢魚網蚵繩和廢保麗龍總體回收量翻了翻倍,總再利用率則上升26%。

海保署副署長 宋欣真:「去淨海的時候發現海底都是繩子,後來才知道原來它是蚵繩,如果你沒有去回收再利用的話,它其實就是廢棄,因為整條繩子跟蚵殼全部連在一起,化學回收之後,它可以去做很高端的機能衣。(很不錯耶。) 去把它做更高值的運用,不是只有Recycle(回收),我們要Upcycle(升級再造),將既有技術應用在嶄新領域。」

海廢末端處理回收,像加1減1的無限迴圈,積極從源頭減量,更是為環境永續向海致敬。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麥導接棒!看見台灣III預告片公開
天生對痛無感 台灣僅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