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冠逐步解封 換登革熱蠢蠢欲動

【時報-台北電】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連帶改變傳染病流行趨勢。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蔡坤憲指出,新冠疫情之下的邊境管制,導致近年國內登革熱病例數減少,但隨著邊境逐步鬆綁、入境人數增加,又逢高溫潮濕的夏季,容易滋生病媒蚊,新冠疫情2年多來,其他傳染病相關人力恐面臨裁撤或變動,登革熱防治力道稍嫌不足,將是一大隱憂。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高溫潮濕的環境適合蚊子生長,為登革熱流行高風險區。從疾管署統計可發現,國內登革熱疫情在新冠疫情前後變化甚鉅,近5年同期相比,2017年為216例、2018年265例、2019年443例,到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該年只有76例,2021年僅有7例,今年截至目前則共15例,皆為境外移入。

疾管署提醒,近來鄰近的東南亞及南亞登革熱疫情處高峰或持續上升,高於去年(2021)同期,而美洲地區累計逾200萬例,以巴西逾180萬例最多,是去年同期的2.3倍。

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是登革熱2大病媒蚊,前者主要分布在台灣南部,後者全台都有。蔡坤憲說明,埃及斑蚊比較敏感,人一動就會飛走,因此通常要叮咬4到6個人才能吃飽,這個特性也導致病毒傳播快;相較之下,白線斑蚊只叮1個人就會飽,且壽命較短,病毒傳播能力相對差,這也是為何台灣南部的登革熱疫情往往比北部和中部嚴重。

蔡坤憲說明,病毒起初一定是從國外帶進來,一個人在國外被病媒蚊叮咬,回到國內又被另一隻蚊子叮,這隻蚊子將終身帶病毒,並透過叮咬其他人將病毒傳播出去,導致本土個案發生;因此當出現境外移入個案時,衛生單位需展開疫調了解個案的接觸者、社區活動史,並清消周遭環境,避免病媒蚊繼續傳播病毒。

「過去國內每3到5年就有一波登革熱大流行!」蔡坤憲提醒,每年3、4月到10、11月是登革熱疫情重點監測期,過去大多會舉辦社區宣導課程,衛生單位也會實地調查「病媒蚊幼蟲指數」,但今年遇到本土新冠疫情,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資源,登革熱防治力道相對沒這麼強,成為一大隱憂。(新聞來源:中國時報─王家瑜/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