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創業-池上米招牌 梁正賢要擦得更亮

工商時報【記者邱莉玲╱台北報導】 誰說稻米產業是夕陽工業?池上多力米公司負責人梁正賢十多年前協調4家米廠和農會,帶頭推動產地證明標章,如今池上有機米不僅銷量增,也是全台最貴的;接下來,梁正賢還想結合鄉公所,企圖收復學校營養早餐市場、推動品種單一化,讓產業永續發展,也把池上米的招牌愈擦愈亮! 「我常跟人講,我在池上種田。」家裡三代務農的梁正賢說,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驕傲。但許多人只是聽了池上米貼標章的故事,以為貼標章的米就會漲,殊不知,池上對人、對土地、對農產品的品質驗證,長期持續投注很大人力成本。 梁正賢從退伍後接手家裡的碾米廠,便開始思考池上農民與池上米的生路。從83年起開始種有機米,90年與池上鄉萬安社區結盟,成立萬安社區有機米產銷班。 那段時期適逢台灣加入關稅暨貿易協定GATT,農民怕進口米進來,米價會跌,米廠怕運費貴,得靠港口廠商,像梁正賢這種在花東縱谷山上的米廠擔心可能要轉行了;後來他到日本有機農場學習,參觀東京批發市場,發現有機專櫃,紙箱上貼農民照片及農場資訊,也就是早期的產銷履歷,日本在加入GATT後,農民沒有離農,跟這個標章有關。 所以梁正賢回台便積極推廣產地證明,91年他與米廠、農會達成共識,以池上鄉公所鄉徽當做池上米的產地證明標章,成立池上米共同品牌協會,打出「多力米」的品牌,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在94年第一屆全國有機米比賽中得獎。 「我們是要組冠軍米團隊,不是只有一個『崑濱伯』!」梁正賢強調,米廠加工技術再好,關鍵還是要米好,所以他透過跟農民契作,給好的價錢鼓勵農民追求高品質,以品質計價,單一品質、單一工廠,並由農會把關,即使後來歷經台灣加入WTO,池上米也沒受影響,至今全鄉穀價漲了53%,並外銷星港澳洲等地。 在這個逆轉勝的背後,梁正賢認為,最難的是改變農民習慣。為了推動產地標章,池上農民要上課接受教育訓練、考試,每年7月、12月2期稻米收割後辦比賽,參賽者得先繳栽培紀錄簿、檢驗報告,在教育訓練上分享給其他農民,變成一種全鄉的品牌概念。 目前池上約有1,600公頃的稻田,農民總數600戶以上,平均一個農民種2.5公頃的地,其中約有135公頃土地栽種有機米,80%的農民跟梁正賢簽約契作。 有了好的米,梁正賢、徐月鑾夫婦也積極行銷市場,先是成立大地飯店推廣有機米,用自家的有機米和蔬菜做成便當銷售;接著將老米廠改裝為多力米故事館,推出DIY體驗活動,打品牌行銷。近年徐月鑾也研發米蛋糕、米冰淇淋等米食加工品,成為池上特產。 梁正賢強調,隨著國人吃米量遞減,勢必得走向米食加工。據統計,90年一個人一年吃米量約58公斤,現在已經降到45公斤,借鏡日本經驗,用米做麵包進學校推廣,收復從小學到大學已被麵粉壟斷的營養早餐市場,估計可養活1/3的農民。 為了讓池上米的品牌愈擦愈亮,梁正賢仍不時提出新的點子。他最新的想法是,推動稻米栽種品種單一化,朝一個品牌永續發展的概念做。池上現有4、5個品種,正透過產學合作、市場測試,希望從中找出最適合池上栽種、最漂亮的米, 就像日本新潟縣行銷月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