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陸成長若跛腳 原物料恐崩盤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幅度多寡,不僅是全球景氣的風向球,同時也左右全世界大宗物資的價格走向。一開始原物料市場看似不錯,例如抗疫限制鬆綁、政府撒錢救市,以及季節性復甦開始等,都是支撐這些大宗物資的主因。但是,現在卻出現雜音。

深入去了解中國大陸現今的經濟成長結構,就會發現一些問題還沒有解決,像是房地產業者財務地雷頻傳、通貨緊縮明顯、出口不佳,以及人民幣匯價走貶等。

彭博社認為,若北京政府打算以消費取代投資來成就經濟成長的話,雖對燃料與食物是好消息,但對舊經濟的金屬、礦產以及原油等原物料卻不利,像是房地產業者就不會想去蓋新房子。

所幸中國大陸很重視潔淨能源,也增加了轉型為綠能的大宗物資需求,銅金屬就是一個例子。因為,電動車以及太陽能板都需要大量的銅元素,長期來說,可能會發生供不應求現象。

彭博社也就中國大陸將來經濟發展,來預測各個原物料商品未來走勢。

首先是鐵銅鋁等卑金屬。這些基本金屬的售價已從元月高峰大幅下滑,故大陸冶煉廠以及製造商的獲利遭大幅壓縮。根據統計,這些卑金屬相關業者2023上半年獲利表現,是十多年來最差的。27日表定公布該產業七月營運狀況,不消說應該壞消息比好的要多。

國泰君安期貨(Guotai Junan Futures)指出,基本金屬相關陸企的利潤大規模縮水,尤其是在鋁金屬方面,應該要歸咎於同業之間惡性競爭,以及大打價格戰。

外資券商指出,這些最常見的卑金屬,像是銅與鋁的庫存已下降,銅的庫存更是接近關鍵臨界點。傳統消費力道漸漸熄火,取而代之的新興消費力潔淨能源,正好接棒支撐基本金屬的需求。

廣告

再來是鋼鐵,建築工業對中國大陸鋼鐵需求高達四成之多,舊經濟象徵的煉鋼高爐,倘若少了鐵礦石將無法運作。因為有政府的景氣刺激計畫,這些具汙染性的礦物,售價才能每噸維持在100美元以上。

受到建築旺季來到激勵,季節性需求正在升溫,煉鋼高爐運作率提升下,鐵礦石庫存水位也下降。分析師認為,煉鋼廠為求謹慎,不足的缺口可能先用進口貨來補充,因為中國大陸短期不太可能出現景氣大幅成長的現象。

國際原油大買家中國大陸,預計今年石油需求將成長至全球總量的四成左右。不過,在煉油廠減少進口量以及偏好消耗庫存,原油復甦應該是看不太到,像是中國大陸七月進口油量就降至三個月低點。

相反地,出口卻是蓬勃發展,當地七月柴油出口量就月增三倍多。工業活動力強弱決定柴油需求量,同樣地,汽油則受到純電動車接受度日益增加而漸漸式微。全球塑膠與橡膠生產主力的中國石化行業,上半年銷售業績以及獲利卻意外減少。

中國的經濟生產以煤炭為主,由於北京政府提高產量與進口量,希望能推升經濟成長,但沒達到預期效果。結果是供過於求,價格也一蹶不振。夏季最熱時期已過,表示冷氣空調也不太需要這些能源,倘若工業生產還是低迷的話,大陸發電廠可能會選擇拋售,煤炭的價格將備感壓力。

此外,對煤炭是替代品的天然氣來說,煤炭都用不完了,遑論還需要天然氣。再者,人民幣兌換美元匯價一直走貶,讓有真正需求的大陸買家來說,無疑是增加成本,買氣可能也會縮手。

最後是豬肉,因為大陸經濟成長未如預期的強,家庭開始慢慢不花錢,傳統喜歡食用肉食的餐會以及應酬等聚會活動也漸漸變少,故影響到豬肉價格。另外,在大陸計算物價的一籃子商品中,肉類的比重很大,在價格不佳之下,七月大陸會出現通貨緊縮也不足為奇。

還有,大陸復甦不如外界預期,養豬業者今年很多都是賠錢在經營。大陸豬農表示,在2023剩下的時間中,下一個可以期待的日期,是從十一國慶連假開始,一直延續至2024農曆新年,希望肉價能有不一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