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報要聞》生達總經理 范滋庭:不怕變 就怕一成不變

【時報-台北電】走過半世紀,生達集團在生技業界一直扮演獨行俠角色。最近十多年來,生技產業最熱門、常引來廠商爭相卡位的新藥、併購、細胞/再生醫療、基因/精準醫療、新冠疫苗/藥品/試劑、CDMO等議題,生達從未跟著熱潮隨波起舞,或做過「偉大的宣示」。但這家位於南台灣的老資格藥廠,創下了成立56年沒有虧損過的神話級紀錄,還孕育了生展、生泰兩家高獲利的資優生。

頂著60年代最高學歷(台大藥學系)、且為本科系創業者的范進財,主要透過垂直整合、內部創業兩項策略,為生達打下了利基,第二代接班的范滋庭則以其電腦專長,讓集團迄今找不到一個很燒錢的單位,每家公司還都能創造不錯的現金流。

按部就班 核心經營理念

范進財分析成功的祕訣在於知人善用,給員工舞台;范滋庭則表示,生達是用堆疊式策略拚出成長藍圖,習慣做到100分再講80分且也比別人早起步,生達不怕改變,就怕一成不變。以下是父子兩人對集團布局和生醫產業看法的訪談紀要:

問:在何種機緣下創立了生達集團?

董事長范進財答:我是台大藥學系第四屆畢業生,就讀大學期間,務農的父親為了鼓勵我,和我約定:「以後土庫路旁邊的農地就讓你蓋藥廠。」父親說,做事情千萬不要「暗時全頭路,睏醒無半步」,要我按部就班學習,這些話,影響我至深且遠,也是後來生達創辦的核心經營理念。

1966年間,政府推動品管分級制,藥廠紛紛關門規避,從800多家(包含中藥廠及小型廠)減到550家。隔了一年,我和同學、同事及劉秋生老師籌足50萬元,在父親的農地創辦了生達,瞄準的就是改革商機。

廣告

問:如何做到創業後就能夠獲利?

答:我創業的年代,物資匱乏,製藥用原料(主成份)多仰賴進口,一些特殊成份根本買不到,於是我們就決定要自行合成,先選比較簡單且劑量小的原料,來合成。

當時我們的策略是,選擇生命週期長的藥品,以「每日開門常用的藥」為首選,例如感冒、胃腸、降血壓等暢銷藥;第二是副作用小、效果好的成份。生達的「培普鎮錠 Peptidin Tab.」就是這樣研發出來的;這個藥一賣50年,長期暢銷藥的好處是,可以讓業務穩定,公司才能放手從事新的研發工作。

打地基 聚焦長期暢銷藥

問:創立迄今已有56年,為何生達很少透過併購的方式拓展版圖?採用何種策略孕育小金雞?

答:併購後須要很多的磨合,且要淘汰人,可能會傷害很多家庭。生達比較喜歡用合作方式,大家先慢慢培養共識,確立目標,等到時機成熟時,再談併購。

其實生達的壯大,很大的動力是來自內部創業,像生展和生泰都是這樣產生的。我的用人哲學是「領導人不一定要專業,重點是要會用人。你想爬得更高,就要找比你更強的人當你的手下,並讓他們發揮專業,使其有成就感」。

我選人的標準是品德、專業知識、敬業精神、吸收新知能力,也會考量員工家庭狀況和作息時間。在我看來,生活正常的人才可專心工作。

問:生技產業這十年來變化很大,從新藥、細胞治療、基因、新冠商機到CDMO,都是話題,但生達幾乎都沒沾上邊,為何如此?這樣做代表有什麼不同的策略嗎?

總經理范滋庭答:可能我們比較「沒膽」吧。生達不會去從事看不懂或花很多時間、資金,最後卻很競爭的行業。

我們的策略比較穩紮穩打,而且都會提早布局,像大陸祭出的一致性評價、美國去年中出爐的白宮報告,將降低學名藥和原料藥對印度和大陸的依賴等,生達都是最早就啟動與當地藥廠合作機制,也都陸續展現效益,只是,它是慢慢的發酵。

做到100分 再講80分

問:你是電腦碩士,接班生達近20年,迸出什麼火花?未來的布局重心放在哪裡?

答:藥學和電腦資訊是不同的領域,結合後卻能創造很大的優勢。現在BIO(生技)+ICT(資通訊)已成趨勢,但在20、30年前,電腦科技剛起步時,我寫的語音電腦程式,替彰化基督教醫院建構電話語音掛號系統、參與成大趙建銘教授健保IC卡在澎湖的計畫、和用RM/COBOL寫了診所掛號及看診系統,都在當時替醫療診所解決不少問題,也讓生達的知名度大開。

其實生達每年都有設定發展的主題,我們習慣先做到100分,再講80分,而且也比別人先起步,生達不怕改變,就怕一成不變,我們是用堆疊式策略拚出成長藍圖,這一點,可能跟其它生技廠不同吧。(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杜蕙蓉/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