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更多分類
今日要聞
更多分類功能捷徑
我的自選股
您目前尚未登入
登入瀏覽自選股與自選股新聞
上市熱門排行
相關新聞
台股盤勢
國際財經
近年來全球掀起電動車風潮,除了傳統車廠,科技產業也積極展開布局,其中,身為全球代工大廠的鴻海集團展示強烈企圖心,成立 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旗下子公司更是各司其職,開啟了鴻海集團轉型的新成長契機,也因其發展電動車業務,可望擺脫消費電子的紅海殺價競爭,外資近期便調升了鴻海目標價。由於電動車是未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和總統拜登日前造訪韓國三星半導體工廠。雷蒙多周三(25日)再度敦促盡快通過晶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更稱美國有70%最精密晶片從台灣購買,「你想從台灣買所有的東西嗎?這並不安全」。
買房是大開銷,後續裝潢也是筆不小的費用。一名女網友去年買下一間40年老屋給父母住,含全部重新裝潢在內,總共花了約650萬,但由於經驗不足,加上父母不願意找設計師,最終成品令她十分不滿意,認為「650萬打水漂」,同時奉勸大家一定要相信專業。
繼今年1月南韓開罰23家航商涉嫌操控運價後,韓聯社報導,25日南韓公平貿易委員會(KFTC)再度審查可能對航運托運業採取的懲罰措施,理由是這些業者涉嫌串通近20年的韓日航線運費。韓國接二連三對航運業展開操縱運價調查,引來網友狂酸「韓國不意外」、「罰錢就加價啊 看誰先撐不住」、「上次萬海罰最多 這次可能還是萬海 因為亞洲線最多」、「有種你韓國都不要找航商 自己派軍艦幫運貨」。
受經濟衰退隱憂衝擊,美股正處於拋售情勢,標普500指數創下20年來的最長周連跌行情。然值此之際,卻有上千名企業內部主管逆勢抄底自家公司,而上一次是在2020年3月,當時成功熊市反彈;專家認為,這代表他們對自家公司非常有信心,是一個正向訊號。
台積電大客戶、繪圖晶片巨頭輝達周三(25 日)盤後公布最新財報,第1季營收82.9億美元創下新高,但受到俄烏戰爭和上海封城衝擊,第2季財測令市場失望,盤後股價暴跌10%,波及超微(AMD)等晶片股跟著下挫。
五月上旬大盤走勢疲軟,整體行情在長黑低點 15616 出現後,最近 10 個交易日才轉趨橫盤整理。而隨著四月營收及第二季財報出爐,績優個股紛紛表態,早已帶動盤勢透露出止跌回升的跡象,同樣受到投資大眾關注的貨櫃三雄財報也是十分亮眼,第一季合計賺進2025億元,不過上周一全球海運的兩大龍頭馬士基與赫伯羅德分別看淡下半年運價,主因部分航線即期運價已掉到合約價格之下,加上 5 月 13 日出爐的 SCFI 貨櫃運價指數呈現連續第17周的下滑,使得貨櫃三雄的股價一度在上周成為拖累大盤的元凶,長榮 、陽明 尤其在跌破季線之後出現一段連續四天的探低走勢,不難讓人想起去年七月曾在「超級航海周」上演過的韭菜收割回憶。
你有沒種經驗?在一家公司覺得很有歸屬感,去另加公司卻覺得格格不入,每天上班都很痛苦?這可能是「公司文化」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如果公司的價值觀跟你相差甚遠,你很有可能在這間公司內會感到不自在,在找工作時除了評估薪資福利,企業文化也很重要喔~ 看更多 >>Yahoo TV《蕾咪 Rami》看更多 >>蕾咪 Rami 粉絲團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西方國家發動經濟制裁,並宣布禁運俄羅斯能源,造成破紀錄的6200萬桶俄羅斯原油存放在海上船隻,主要原因仍是交易商無法替原油找到買家。
「GG炸了~~~」、「520 886」、「GG大提款」、「GG真是看不懂」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今(26)日表現疲弱,盤中520元守不住,影響大盤指數由紅翻黑,引起Ptt網友一片熱議。有網友認為,盤久必跌的道理不變,台積電在520元附近盤整好幾天了,「差不多該下去了」,也有人表示,「GG很多韭菜在接 只會走緩跌 不會一次崩到底」、「GG就提款控盤兩相宜啊」、「gg 站不回又破線 就是下去了」。
MoneyDJ新聞 2022-05-26 10:43:05 記者 李彥瑾 報導2017年,鴻海(2317.TW)高調宣佈投資100億美元,赴美國威斯康辛州設立高科技廠,引發市場關注。5年過去,鴻海未兌現承諾,據外媒透露,雖然該廠形同停擺,但相關費用須由鴻海買單,每年高達3,600萬美元,且長達20年才能清償。 《華爾街日報》報導,鴻海威州廠區面積達3,000英畝(約1,214公頃),但裡面一片空蕩,只有少少幾棟建築。然而,鴻海仍得向當地政府償還債務,用於基礎設施升級和土地收購費用。自下一納稅年度起,鴻海將每年支付約3,600萬美元,時間長達20年以上,直到還清債務為止。 報導指出,當地政府投入數億美元改善水管、下水道及其他基礎設施,希望吸引其他業者進駐該科技園區,但計畫不太順利。當地官員表示,他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爭取Intel前來設廠,但最後輸給俄亥俄州。今年1月,Intel宣佈投資200億美元,在俄亥俄州打造兩座晶片廠。 另外,鴻海2021年宣佈與電動車製造商Fisker合作,原本傳出產線可能設在威州廠,但鴻海後來決定收購Lordstown俄亥俄州廠房和設備,以該廠作為製造據點。
笙科(5272):為射頻IC廠,於昨日櫃買中心業績發表會表示,目前產品仍維持供不應求狀況,物聯網、智慧家庭及電動機車等產品線都可望持續看增,預期全年合併營收有機會挑戰年成長兩位數水準,今日早盤就亮燈漲停。 大眾控(3701):轉型效益逐步浮現,今年首季EPS創下2011年以來同期新高。自家研發製造的車內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AR HUD,預計將在今年第四季正式出貨,推動公司跨向新能源車/電動車前裝市場,今日股價開高走高,早盤一度亮燈漲停。 台星科(3265):5G、AI、HPC等新應用持續帶動半導體封測需求,目前公司接單暢旺且能見度高,加上多款高階封裝新品陸續進入量產,看好第二季業績動能更勝首季,全年挑戰兩位數成長,今日股價大漲逾半根停板。 AES-KY(6781):公司持續看好今年電動自行車、資料中心二大主力市場同步成長,並預期鋰電池在資料中心備援電池的滲透率將漸次拉升,今日股價大漲逾半根停板。 信驊(5274):法人預期今年整體遠端伺服器管理晶片(BMC)出貨量為年增二成,公司本身也看好伺服器與雲端運算市場將持續成長,將積極增加多種晶片開發,股價跌深反彈,大漲逾半根停板。(林宛儀)
開發金(2883)是不少金融存股族的最愛,不料股價4月以來以來跌跌不休,今日跌至15元附近,跌幅22%,「存股」變存骨,引發股民抱怨,近日陸續領到股東會紀念品的投資人,紛紛上網拿「故宮碗」當成出氣話題,摔碗文一篇接一篇。
【財訊快報/記者張家瑋報導】水泥龍頭台泥(1101)近兩年於綠色能源事業連續出擊,外界是霧裡看花、摸不清老牌水泥公司到底想什麼、做什麼,然而,隨著再生能源、儲能事業步上軌道後,台泥綠色能源戰略路徑越來越清晰,佈局轉型綠能、循環經濟終雲開見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未來水泥營收比重會逐年下降,2025年綠能事業會是台泥重要收入之一,而水泥將不再是多數。 今年股東會中,台泥特別向股東及外界簡報綠色能源新事業未來,不難發現,未來2-3年,創能、儲能新事業將呈現超高倍數成長,各項綠能計畫包括風電、光電、地熱及海洋溫差正全方位展開,發電建置容量從今年85 MW倍增至2025年570 MW。他說,除了和平電廠之外,2025年台泥再生能源電力不僅足夠供應自家企業使用,並會幫助台灣需要綠電生產企業購買,避免歐盟或其他國家跨國境碳稅。 自去年收購義大利NHOA,躍升全球第四大儲能公司,其儲能案場完成及規劃中案件橫跨義大利、西班牙、希臘、澳洲、新加坡、智利及美國等26國,NHOA旗下子公司Atlante CO.已佈建使用再生能源及儲能的微電網,進駐包括米蘭機場、公路、港口等重要基礎設施,已然成為南歐最大虛擬電
多檔食品股今年以來漲幅都高於0050,是現在很多人存股的熱門選擇,而食品股的股利政策已經公布了,依目前狀況來看,還有哪些食品股是值得繼續存的?在通膨升息之下,要怎麼繼續觀察食品股的股價和獲利 ? 華視...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無塵室設備工程廠漢唐(2404)今(26)日召開股東常會,通過2021年財報及盈餘分派案,決議配發每股現金股利13元。展望2022年,由於重要客戶市場需求仍高,美國子公司接獲在美設廠訂單,在中國大陸市場亦有所斬獲,對今明2年營運維持樂觀看待。 漢唐2021年合併營收256.06億元、年減達28.55%,仍創歷史次高。毛利率15.96%優於前年15.86%,但營益率12.26%則略低於前年12.89%。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27.69億元、年減達31.33%,每股盈餘(EPS)14.53元,仍雙創歷史第三高。 漢唐2022年首季營運轉淡,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5.31億元,季減33.47%、年減28.84%,每股盈餘2.79元,為近2年半低點。不過,4月自結合併營收22.36億元,月增15.61%、年增16.09%,回升至今年高點,累計前4月合併營收80.29億元、年增3.99%。 展望今年,漢唐表示,由於重要客戶市場需求仍高,於台灣市場的投資計畫依然火熱,加上美國全資子公司成功接獲客戶在美設廠訂單,在中國大陸市場亦有所斬獲,整體而言,對漢今年營運抱持樂觀展望,且明年營
一名快遞員確診後7天快篩又呈陽性,出於防疫考量想繼續請假,卻被主管拒絕,勞動部對此表示,只要快遞員有請假需求、依照合法規的流程請假,雇主都不能拒絕員工。
這兩年全球貨櫃航運景氣大好,台灣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去年大賺5057億,今年首季三家累計暴賺超過2千億。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面對未來不確定的景氣變化,台灣三家貨櫃航運股價相對保守,今年全球最威猛的兩家貨櫃輪公司,德國赫伯羅特(HLAG)與東方海外。
日本屬於已開發國家,照理來說教育水平應該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根據日媒報導,日本已逐漸淪為「低學歷國」,數據顯示,日本每100萬人口中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遠遠比美英德韓四國還要低。背後關鍵在於,日本民眾只在乎考上哪間大學能找到好工作,大眾對研究所的評價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