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罩門:企業槓桿率、Libor、貿易戰、資金外逃

MoneyDJ新聞 2017-01-10 13:20:00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10日在記者會上坦承中國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偏高、大概有150%左右,高於其他一些主要經濟體。不過,他也指出,中國非金融企業外債餘額大概佔比只有4%左右,國際經驗來看外債較容易引發債務危機。

徐紹史強調,中國企業槓桿率高跟資本市場不發達有關,未來一定要遏制住非金融企業槓桿率的上升、絕對不能比現有水平再提高。他提到,中國總槓桿率在250%左右、大體上跟美國相當。針對即將上任的川普(Donald Trump),徐紹史說中美經貿規模不斷擴大、雙方都是受益的。

2016年11月美國與中國的貨品貿易逆差(未經過季節性因素調整)報305.012億美元,2016年1-11月累計達3,192.821億美元、高於2013年全年赤字總和(3,186.838億美元)。

美國是中國的最大外銷市場。美國11月自中國進口貨品報426.205億美元,2016年1-11月累計達4,234.312億美元、高於2011年全年進口總和(3,993.712億美元)。

中國媒體《環球時報》社論日前說中美若在川普上台後爆發貿易戰、中國人都不會感到意外了,因為中國全社會已經做好心理調適;中國商務部的門前擺著鮮花、但門後同樣藏著大棒,它們都在恭候美國人。

stratfor.com日前報導,國際清算銀行(BIS)2016年9月公布信用GDP佔比數據。依據定義,這項指標若高於10、代表未來3年該國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已經升高。中國的數據高達30.1、其債務絕大多數是企業債(總額高達17兆美元),當地企業債GDP佔比高達169%。

廣告

中國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執行主任Pan Shigang、Beijing Genuine Tech Inc.董事長Li Lipeng去年12月29日在中國官方支持的英文媒體「環球時報(Global Times)」發表專文指出,歷史經驗顯示,美元指數每當站上100、其他國家的經濟泡沫通常就會破裂。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為止中國整體債務GDP佔比達249%。兩位作者認為,為避免泡沫破裂導致經濟衰退,中國應先增加流動性以協助企業逐步降低槓桿。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去年4月在中國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時指出,就絕對金額而言中國企業負債金額高居全球之冠、企業負債GDP占比也是世界第一。

3個月期美元倫敦同業拆款利率(Libor)2017年1月6日報1.01011%、創2009年4月30日(1.01625%)以來新高,高於5日的1.00928%。FRED網站顯示,3個月美元Libor在聯準會2015年12月16日宣布升息一碼當天報0.53250%。

BBVA Research去年9月19日發表報告指出,Libor為中國企業美元計價債務的主要參考利率,當Libor走高時、中企面臨的外匯風險也將隨之升高,迫使他們提前償還外債、進而增添人民幣貶值壓力。

華爾街日報去年5月報導,中國官方過去只管政治異議人士的言論,但2015年中國股匯市的動盪讓那些敢公開發表負面評論的財經媒體以及經濟學家也成了被關切的對象。報導指出,隨著越來越多公民試圖將資金匯出,中國官方正試圖打造一個具有正面能量的環境。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去年7月21日透過官網宣布,與民生銀行合作編發的民生新供給中小企業指數自7月起將無限期暫停發布工作。6月2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6月民生新供給製造業綜合指數月減2.6個百分點至43.2%、創2016年2月以來新低。在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市場需求低迷、訂單不足」排在第一位。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上個月(12月8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坦承當前一些地方統計造假、弄虛作假時有發生,違反統計法律法規。2016年中國GDP成長率連續3季都是6.7%、引發外界議論。

Thomson Reuters報導,中國外匯儲備於2016年12月底創近6年新低,連續第6個月呈現縮水。中國外匯儲備2015年大減5,130億美元、創史上最大減額,2016年再減近3,200億美元。2016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6.6%、創1994年以來最大年度貶幅。法興曾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中國外匯儲備的最低保守水位為2.8兆美元。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7日表示,從2016年全年的情況來看,人行穩定人民幣匯率是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2016年12月外匯儲備規模較11月底下降410.81億美元(1.3%)至3.010517兆美元。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