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產品不到4年成長580%!劉宗聖:布局策略應從「投資ESG」升級到「ESG投資」

短期市場持續擔心全球央行升息、經濟成長放緩或景氣衰退的風險,可能牽動全球股市震盪,但氣候變遷與永續轉型才是市場中長線的關注重點。專家指出,永續轉型須從供應鏈、資金流向與資訊揭露透明著手,而針對ESG投資策略,也必須從「投資ESG」升級到「ESG投資」。

專家指出,氣候變遷與永續轉型才是市場中長線應的關注重點。示意圖/Getty
專家指出,氣候變遷與永續轉型才是市場中長線應的關注重點。示意圖/Getty (anyaberkut via Getty Images)

由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主導策劃的國際金融盛事-世界投資者週(WIW)活動登場,投信投顧公會今(5)日舉辦「2022 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以「翻轉升息通膨下的投資新思維」為主軸,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ESG 轉型契機與商機、多元變革時代的投資新趨勢等議題。

ESG產品爆發性成長 基金、ETF檔數與規模雙升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從產品角度分享永續投資看法,他指出,目前全球ESG及永續主題ETF市值已超過3600億美元,達到將近1000檔ETF掛牌,2018年至今已成長超過580%;全球ESG基金資產規模也達到3.9兆美元。主要原因即是投資人開始關注ESG投資,相關機構也順勢推出商品,加上許多研究顯示ESG評分較高的公司,長期表現可優於同類型公司,同時投資市場會賦與較高評價,本益比相對也會有更高的容許。

但他認為,投資ESG不等於ESG投資,也不等於用ESG投資ESG,無論目前企業發展ESG到什麼階段、發展什麼樣的ESG產品,導入哪些ESG服務,都開始要拉回從ESG的角度思考,這是全公司的轉型經營,而非會計師、經理人出具報告而已。他更期許未來機構都能從投資ESG開始,延伸到ESG投資,進一步到用ESG投資ESG。

廣告

劉宗聖也指出,如今主管機關也致力完善ESG投資環境,不僅提出ESG基金8大監理原則,也對證券期貨業推動永續轉型提出3年3大架構、10項政策、27項具體措施,希望在主管機關對於政策、產業的指導下,各會員公司可更加了解未來永續發展的規範,從投資、業務、營運上都能面面俱到,順暢地達成永續轉型,創造股東、投資者、公司三贏局面。

全球永續轉型三面向:永續供應鏈、永續金融、永續報導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莫冬立指出,氣候變遷是會持續惡化,且影響經濟發展程度越來越大的挑戰,距離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只剩8年,但如今持續惡化的指標還是很多。他認為,達成永續發展應從3大面向著手,首先是永續供應鏈,再來則是永續金融與永續報導。

莫冬立表示,供應鏈每個階段都會受到ESG衝擊,但終端的影響占比往往不大。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針對供應鏈業者要求符合永續經營規範,供應鏈業者為了維持接單水準,便會積極進行永續轉型,而這也改變了從前中上游廠商面對下游企業要求不一、造成生產效率低落的問題。終端企業針對供應商訂定風險管理標準,供應商也可以透過控制風險,提升生產效能與永續經營。

永續金融部分,目前全球都在追求轉型,經濟運轉模式大幅翻轉過程需要新技術、創新人才的投入,研發、商品銷售通路布建也都需要資金。而過去金融業的放款資金配置,比較少用ESG因子去考量決策,永續金融則希望透過追蹤資金流向哪些產業,將資金引導至可以轉型的產業。

第三面向則為永續報導,莫冬立指出,ESG資訊對企業最大效益在於永續金融運用,透過供應鏈管理,廠商為了拿到訂單提升業績進行轉型,這些都要透過管道讓投資人了解,ESG揭露標準也更加法治化。

氣候變遷主題帶來五大機會 投資人不行動小心面臨兩風險

受邀主講的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氣候變遷策略經理人克雷格·卡麥隆也於論壇中分享他長期在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將氣候變遷議題整合至基金投資決策的精闢觀點和實務做法。克雷格·卡麥隆表示,氣候變遷是2020年代影響全球經濟和投資市場的關鍵驅動因子,投資機會與風險應運而生,看好氣候變遷主題將為投資人帶來五大機會。

(1)為了朝低碳經濟轉型發展,將帶動許多氣候變遷投資主題快速成長,包括公用事業、基礎建設、電動車產業,生產電動車所需的原物料或金屬生產商也將受惠;(2)各國推動減碳政策或法令規範背後有強大的政治動力支持。

(3)消費者意識提高,將反映在產品和服務的選擇上,重新校準各產業的贏家與輸家;(4)透過投資人需求和法令監管的轉向,資金將偏好支持那些已做好應對氣候變遷的公司或技術,降低公司的資金成本,並鼓勵公司進行更多低碳投資。(5)透過主動的投資策略可以與管理階層參與(engagement)並驅動公司進行變革。

克雷格·卡麥隆表示,如果選擇不採取任何行動的投資人,將面臨錯失結構性產業變革機會,以及過度曝險於面臨碳稅等法令規範逆風的兩大風險。然而,整合氣候變遷的投資策略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投資標的和投資成果,沒有孰優孰劣之分,重點是投資人必須要正確了解自己投資的產品,避免認知錯誤。

延伸閱讀

外資連四月淨匯出 前9月淨匯出逾7100億元創新高

楊金龍提「外匯管制」致台股大跌360點? 央行澄清:與此無關!

櫃買外資交易比重大增 從6%成長至2成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李瑞瑾:生於網路世代的新媒體人,曾在2家網路原生媒體就職,主攻證券、基金等領域,用最貼近生活、時事的角度看待財經資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讀者學習投資理財、掌握最新金融市場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