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失業率連二月下滑 學者示警「社會所需跟年輕人所要結構失衡」
主計總處今(23)日公布今年5月失業率為3.3%,月減0.02個百分點,連續二個月下滑。整體失業率雖然下滑,但是服務就業人數少了二千人,對此學者受訪時示警「結構性差異與能力落差」,對人才的需求集中於高科技、AI、物聯網領域,以及國際不確定性因素,預測都較偏保守帶點不樂觀。
延伸閱讀>> 五月失業率降至3.3%連2月下滑 惟服務業就業少2千人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5月就業人數為1161萬1千人,較上月增加6千人,但和去年相比減少4千人,按年齡層觀察,5月15至19歲失業率8.94%、20至24歲11.14%、25至29歲失業率為5.56%,30至34歲則為3.45%。
韓千山:失業率下降主要在於結構性差異與能力落差
輔仁大學金融系教授韓千山受訪表示,5月失業率微幅下降,年輕族群居多,他指出,主要在於結構性差異與能力落差,社會目前對人才的需求集中於高科技、AI、物聯網領域,而人文社會領域的畢業生雖然數量不少,卻不是科技業要的。
他進一步說明,服務業中的搬運工、清潔、醫療保健、長期照顧業,較少人願意從事,因為太累或勞力密集。因「社會所需」與「年輕人所要」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導致了失衡。
韓千山:失業率包含國際不確定性因素
面對全球環境存在許多國際不確定性,韓千山表示,包括AI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轉變、俄烏戰爭與以伊衝突等地緣政治衝突,可能導致供應鏈大亂,且戰爭影響難以預期;以及美國對等關稅即將到期,若川普決定課徵嚴厲關稅,將對台灣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電子產品、傳統產業及機械設備等。這些不確定性將衝擊部分行業,導致擴廠需求下降,對供應鏈和經濟景氣的預測都較偏保守帶點不樂觀。
此外,六月迎來畢業季,對於新鮮人失業率,韓千山認為,預計會再增加一些,原因仍是社會變遷太快,行業普遍需要AI技能,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等影響。
韓千山表示,未來失業率的判斷偏向保守,甚至稍微悲觀,最核心的關鍵是AI的影響以及跨領域學習至關重要,年輕族群更需要具備跨領域的能力,以應對社會對新科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