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驟輕鬆存夠退休金!為自己打造美好第二人生

想要自己決定何時退休,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已經存夠退休金。但是「夠不夠」這件事卻讓許多人困擾:一是不確定退休後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費,二則是不知道能活多久。

此外,除了有錢人,一般民眾是靠每月薪水過生活,這份薪水要付水電瓦斯、三餐、房貸、子女教育費、娛樂費等,若要再撥出一些錢來存退休金,等於要在其他項目上減少開支,一想到縮衣節食或減少娛樂的日子,很多人遲遲無法開始存退休金,也平白錯失「時間」這個長期投資的好朋友。

市場長期趨勢向上
無須畏懼短期波動

要在有限的薪水中撥出一筆錢,例如提撥每月薪資的15%來準備退休金,那麼得先有「及早準備」的強大認知,否則很容易在存退休金的過程中,出現中斷情況。為了強化「及早準備」的決心,投資專家建議可以從兩方面來加強。

首先,根據「退休微笑曲線」(Retirement Smile)的研究顯示,退休初期會因朋友聚會、旅行等而使花費增加,但隨著年齡增長,因擔憂沒有固定收入,加上身體逐漸老化,退休族會選擇多待在家,開銷便會越來越低,到了75~78歲,又會因人體老化至一定程度、醫療照護費用增加而使開銷走高。

在醫療照護費用增加下,即使有健保、長照等福利政策,但仍不足以百分之百支應,民眾還是需要自己負擔一部分花費。若希望老後活得有尊嚴、有品質,自己再多準備一筆錢是無法避免的事。

其次,若從股票、債券等商品長達20年以上的歷史表現來看,一個多空景氣循環約需6~10年,民眾若不希望因短期事件造成的市場大跌而受到顯著影響,就需要以時間來換取獲利的空間。理由是,即使因特殊事件造成市場短期內大幅波動,但長期趨勢仍會向上。

廣告

換言之,如果站在現在看目前的市場位置,都會認為現在是高點;但如果回過頭看,就會發現:過去的高點,其實在市場(比如股市)的歷史洪流中,都是低點。

依循4步驟
存退休金一點都不難

因此,如果因為錢不夠用、並且認為自己無法及早開始準備退休金時,可以重複溫習這兩個重點,說服自己持續有紀律地進行下去。

有了「及早準備退休金」的決心,接下來就是務實地就以下4步驟來進行,才能走得穩、走得長。

步驟1 設定退休金目標

「退休目標與投資理財目標不同,兩個帳戶應分開。」專家認為,存退休金是為了退休後有一筆錢可以讓生活無虞,活得有品質與有尊嚴,這與「想要快速致富,不能忍受須長期間累積」的投資理財心態完全不同。例如美國就是實施401(k)制度,將退休帳戶與投資理財帳戶分開,多數民眾才能夠持續且長期地儲存退休金。

那麼退休金目標該怎麼設定?坊間有許多算法,例如透過每天記帳,了解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費,接著計算出每年所需金額,再以退休後餘命25~30年來計算出所需總額。然後再盤點勞保、勞退,以及目前累積的資產,計算出應備金額與已備金額之間的差距,這就是應該存的退休金。

假設目前35歲,65歲要退休,退休目標金額估計需要2,000萬元,有30年可存退休金,勞保、勞退加已累積資產合計約500萬元,代表30年內須存1,500萬元。

步驟2 找出目標報酬率

設定好退休金的目標以後,再依照自身可投資的資金,推算出投資的目標報酬率和所需的時間。

目標報酬率是民眾存退休金時唯一無法控制的因素,因此挑選一個長期合理的平均報酬率,在安睿宏觀研究部經理連毓濬的眼中是需要花時間、甚至需要專家協助來決定的,這個報酬率會影響投資工具篩選,以及投資組合的打造。

萬一推算出來的目標報酬率過高,但又不想承受高報酬率帶來的高風險,就要增加每月投入金額、延後退休時間,或是降低退休金目標,讓存退休金這件事具可執行性,而不會淪為紙上談兵。

連毓濬表示,打造投資組合的目的是希望以最小的風險(或最小的不確定性)來幫助民眾在一定期間內存到退休金目標。例如佩佩希望10年後可以退休,計算出需要10%的目標報酬率,她的股票比重就必須拉高,但這樣一個高風險的投資組合,在短短10年內的不確定性很高,最後的投資成果很有可能與最初預期的不一樣。

因此佩佩需要思考,在僅剩10年的情況下,設定一個10%的目標報酬率會不會太高?在不容易達成的情況下,是該提高投入金額?還是用比較長的時間,例如15年,讓投資期間的不確定降低?

步驟3 打造投資組合

打造投資組合,就是資產配置的意思。連毓濬表示,從2005年至2019年的市場各類資產表現可以得知,每年表現最好與最壞的資產都不相同,存退休金若只單押一種資產,風險太高,因此做好「股、債、現金」等配置,將讓退休金組合具備兩項功能:一是幫助達成長期投資目標,二是透過資產配置效果來管理可能要面對的風險。

因此,民眾首先須思考市場上有哪些資產類別具備時間夠長、有規律性這兩項特點,再依此回溯出長期規律的平均報酬,來架構出投資組合。藉由兩個或多個資產的組合,不僅能達到目標報酬率,也能在投資過程中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步驟4 紀律執行與再平衡

打造好投資組合的下一步是給予「時間」,要有耐心地忍受投資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性虧損。專家指出,長期投資過程中,一定會遇到3個干擾因素,即市場波動、想要擇時進出,以及過度自信。

想要降低市場波動對紀律執行的干擾,除了可以透過資產配置,將投資組合的波動度控制在個人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另一個做法則是挑選目標日期型基金,或多重資產基金,做為主要工具。因為這兩種工具均具備多元分散,又不失追求長期資本累積機會的特性。

對於台灣民眾熱愛的「挑選買賣時點」這件事,專家強調,當民眾分清楚「退休」與「投資」是兩件事,並將「投資理財帳戶」與「退休帳戶」分開後,就能有效解決。

面對退休帳戶,應該看總量的累積過程,而不是看單一年度的賺賠;而面對投資理財帳戶,則可以去計較市場好壞,擇時買賣,也因為有投資理財帳戶能用來短線操作,可以有效紓解民眾「手癢」的毛病,克服人性的害怕與貪心。

至於過度自信的壞處之一,是讓民眾想借錢投資或重押單一商品。其解決的方式為:堅持不借錢理財,或直接交給專家來處理。

最後,因長期投資過程中會遇到科技泡沫、金融海嘯等短期事件,而讓市場偏離長期市場規律的軌道,此時民眾應該在價格下跌到一定情況時適時加碼,逢低向下攤平。因為市場短期可能正好處於「價格低估」狀態,但長期終究會回到市場該有的規律水平上。

此外,「資產再平衡」也是必要的。連毓濬指出,一開始的投資組合比重是根據目標報酬而設定,在市場價格一直波動下,當某類資產經過一段時間上漲後,其占投資組合的比例會偏離原本的設定,此時就需要執行「再平衡」,將超過的比例贖回,並買進比例相對低的資產。

此做法的目的,是把投資組合調整回到原本設定的風險與報酬關係,也等於是紀律化、機械化地「賣出較貴資產」,轉而「買進較便宜資產」。

想知道更多退休精彩內容,請鎖定《幸福退休真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