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 | 小鵬汽車將秘密提交IPO文件,計畫融資5億美元

儘管美股市場風雲多變,仍然是當下新造車公司的優先選擇。

36氪從多位資方人士處獲悉,小鵬汽車接近向美股市場秘密提交IPO文件,計畫融資5億美金,整體上市計畫預計在今年7月到9月,已經聘請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行,其中,摩根大通為主承銷商。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曾擔任摩根大通亞太區投行主席。

對於上述信息,小鵬汽車向36氪回應稱,「我們不會評論市場傳言。小鵬汽車會密切關注資本市場的發展動態,以把握有利企業發展的融資機會。」

日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小鵬汽車運營主體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公司發生股東變更,阿里巴巴、夏珩、何小鵬等共計27位股東退出公司股東行列。對此,小鵬汽車向媒體表示,此舉「仍屬於之前集團海外重組的操作」。

而接近小鵬汽車高層的消息人士告訴36氪,小鵬汽車海外上市所需的紅籌架構已經搭建完畢,「目前上市時間還只是計畫,沒有最終確定。」

受瑞幸咖啡財務數據造假事件和中美兩國貿易形勢影響,今年美股市場對中概股的態度尚不明朗,多家原計畫赴美IPO的公司都持觀望態度。

同樣計畫在美股IPO的理想汽車投資人告訴36氪,「(理想汽車)至少會等到二季度數據出來再看看。」但也有投資人認為,特斯拉的股價走勢很好,這對國內的新造車公司是個利好,「而且對於理想、小鵬、威馬幾家頭部造車公司來說,現階段能上市都會選擇上。」

小鵬汽車的最近一次融資發生在去年11月,該公司獲得C輪4億美金融資,投資方包括小米集團和晨興資本、經緯創投等老股東。據彭博報導,小鵬汽車本輪估值達到40億美金。

廣告

而下一次融資,小鵬汽車並未全部押注在IPO上。多位消息人士告訴36氪,除了籌備赴美IPO,「何小鵬(小鵬汽車CEO)也還在一級市場找錢,近期接觸了不少大型上市公司。」

去年接受36氪採訪時,何小鵬曾表示,除了IPO,還有很多「拿到大錢的渠道」,但顯然,新造車公司的融資途徑正在快速減少。多位接近何小鵬的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C輪的4億美金融資中,「有一半是何小鵬個人出資。」

造車創業是公認的「燒錢」行業。據媒體報導統計,蔚來汽車總融資額達到450億元,創始人李斌個人依然投入超2.5億美元,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也在理想汽車投入近2億美元,何小鵬在媒體採訪中表示,自己投入最多,有3億多美元。

在2014年湧起的這波新造車浪潮中,蔚來汽車以用戶社區和服務支撐了高端定位,理想汽車選擇了插電混合動力技術,何小鵬帶領的小鵬汽車則效仿特斯拉,堅持智能化路線。

「小鵬的標籤是智能,智能是小鵬的最核心優勢。」4月27號,小鵬新車P7發佈會上,何小鵬明確表示。小鵬P7將在下半年上市,搭載小鵬投入30億元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

為了踐行智能化路線,這家公司搭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研自動駕駛團隊,包括硅谷和北京團隊的感知算法,聖地亞哥團隊的定位和融合,廣州團隊的規劃和控制,和上海團隊的高精地圖等。

用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的話說,「為了軟件自研,我們從大屏、電子電氣架構、嵌入式、從總線到板卡,我們全涉及,硬件也會參與設計。」

4月30號,特斯拉第一季度以6800萬美元的淨利,宣告連續3個季度實現盈利,汽車業務總毛利率高達25.5%。毫無疑問,特斯拉以高研發投入打造智能化,智能化支撐高毛利,然後大量出貨攤薄研發費用,進而實現企業盈利的模式已經跑通。

但是對於初創公司小鵬汽車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蔚來汽車在2019年報中披露,其全球擁有3000餘名研發人員,對應的2019年研發人員薪酬達到20億元。同樣注重研發投入的小鵬汽車目前擁有4000餘名員工,何小鵬曾表示,「在整個小鵬汽車團隊中,保持自主研發和創新體系的同學佔比超過50%」,研發投入規模可以預見。

今年以來,小鵬汽車已經推行多項節流舉措。小鵬汽車員工透露,公司在年初提供選項,允許員工將2019年年終獎轉化成公司期權。與此同時,小鵬汽車也在內部推行組織架構優化,首席科學家郭彥東也在此過程中離職,小鵬汽車內部人士表示,隨著組織優化,郭彥東帶領的北京AI團隊也大量減員,「年初北京團隊有90人,現在有50人左右。」

對於北京AI團隊的調整,小鵬汽車回應稱,「小鵬汽車一直很重視通過AI技術提升用戶體驗和感知,內部組織結構優化後,北京AI團隊也會和北美視覺與感知團隊進行深度業務整合,以實現整體技術實力、地域優勢、人員效能等的最優配置。」

汽車行業的投入週期和資金密集特性決定,造車創業遭遇的挑戰不斷。一位小鵬汽車高管向36氪表示,中國的電動車頭部創業公司所剩不多,「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產品和戰略差異化,短期內都不會有倒下的危險。」

5月31日,特斯拉旗下的SpaceX公司實現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何小鵬在朋友圈感嘆,「在中國已經成功的企業家我也認識不少了,無論是科技、金融、地產還是汽車,基本上無人願意真正個人投入在一個可能要經歷巨大失敗、經濟損失、多年嘲諷和很可能無法規模盈利的事情。大家都努力在產品(內容)和人(企業)之間做流通效率和生產關係和服務體系的優化,很少人真正從最源頭最底層做事情。期待將來我們有更多更天真的連續創業者。」

原創文章,作者:李勤。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